盛唐小镇开业的鼓乐声,是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的。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上,还凝着夜露的清润,两侧的香料植物已缀满晨晖——茉莉的白、玫瑰的粉、桂花的黄,在微风中摇曳,将酝酿了整夜的香韵缓缓释放。街口的牌坊下,身着唐代襦裙的侍女笑靥如花,向涌入的游客递上绣着香纹的绢帕,帕上淡淡的檀香,成了所有人踏入盛唐梦境的第一份问候。
苏合香站在“长安十二香”体验中心的门前,看着眼前人头攒动的景象,眼中泛起温热的光。体验中心是一座仿唐式的两层小楼,飞檐翘角下悬挂着木质香牌,牌上刻着“沉香”“檀香”“龙涎香”等字样,风吹过,香牌轻响,与楼内飘出的香韵交织成曲。楼外的空地上,王老铁带着学员们摆开了香具摊子,刚烧制好的陶香炉、青铜香熏整齐排列,古朴的器型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打量。
“苏老师,人比预想的还多呢!”学员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兴奋。今天他们要现场演示唐代制香技艺,案台上早已备好了捣香的石臼、筛香的罗绢、和香的铜盆,还有从岭南运来的沉香原材,带着山林的厚重气息。
苏合香点头轻笑,抬手抚过门前的香纹雕花——这是她照着《香经》里的图样,和工匠们一起设计的,阳光透过雕花,在地面映出细碎的香纹光影,竟与她那枚玉佩映出的纹路别无二致。“开始吧,让大家看看,盛唐的香,是怎么从指尖里‘长’出来的。”
随着苏合香一声吩咐,体验中心前的制香演示正式开始。小李拿起一块沉香原材,放在案上细细讲解:“各位游客,这是来自岭南的沉香,唐代时,它要经海上丝绸之路运抵长安,是宫廷和世家大族的珍品。制香第一步,是‘选料’,要剔除朽木,只留结香的部分……”他一边说,一边用小刀仔细雕琢,将沉香的白木部分削去,留下深褐色的结香体,空气中顿时弥漫开沉稳醇厚的香气。
另一边,有学员正用石臼捣制香粉,“咚咚”的声响不急不缓,像是穿越千年的节拍。石臼里的沉香、檀香、龙脑等香料,在捣击下渐渐化为细粉,香气愈发浓郁。苏合香走到案前,拿起罗绢,将香粉细细筛过,筛下的香粉如雪般细腻,“唐代制香,讲究‘细如尘,润如玉’,这样和香时才能香气均匀,燃点时才能香韵绵长。”她说着,取过蜂蜜和少量清水,倒入香粉中,双手轻轻揉搓,将香粉揉成温润的香泥。
游客们围在案前,看得目不转睛,有人忍不住轻声赞叹:“原来古代的香是这么做的,比想象中复杂多了!”还有人拿出手机拍摄,想把这难得的技艺记录下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凑到香泥前闻了闻,眼中满是感慨:“这香味,像极了我小时候奶奶用的香,可惜后来再也没闻到过,没想到今天在这儿找到了。”
苏合香闻言,心中一暖,取过一小块香泥,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家,您可以试试自己做一枚香丸,感受一下制香的乐趣。”老人欣喜地接过香泥,在苏合香的指导下,笨拙却认真地揉着,不一会儿,一枚略显粗糙的香丸便成型了。“真好,真好!”老人捧着香丸,笑得像个孩子。
体验中心内,香道表演也在同步进行。身着素雅唐装的女学员,端坐在香席前,动作行云流水——置香、理灰、埋炭、放隔片、置香,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盛唐的雅致。当香篆点燃,一缕青烟缓缓升起,香气在室内弥漫开来,游客们纷纷屏息凝神,感受着这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雅致。
与体验中心的清雅不同,小镇另一端的唐代军事体验馆内,却是一派雄浑豪迈的气象。萧策身着复原的唐代明光铠,铠甲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腰间佩着长剑,身姿挺拔如松。他站在馆中央的沙盘前,沙盘上复原了唐代西域的军事防线,山脉、河流、关隘清晰可见。
“各位游客,大家眼前的,是盛唐时期西域的军事格局。”萧策的声音洪亮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我身后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唐军出征的场景,大家注意看,士兵们的行囊中,除了粮草兵器,还有一个小小的香盒——这里面装的,就是‘行军香’。”
他抬手示意,身旁的工作人员端来一个青铜香盒,打开盖子,里面是一枚枚褐色的香丸。“这‘行军香’,是用藿香、艾草、苍术等香料制成,行军途中,燃上一丸,既能提神醒脑,又能驱除蚊虫、净化营地。在战场上,它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传递军情。”萧策指着沙盘上的关隘,“如果关隘遇袭,士兵们就会点燃不同颜色的‘报信香’,烟气升起,远处的援军就能根据烟气颜色判断军情,及时增援。”
游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孩子瞪大了眼睛,满脸好奇。有个小男孩举起手:“将军爷爷,您是不是真的上过战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