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唐深深吸了一口气,香气入鼻,只觉得浑身通透,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驱散了:“这香让人感觉心都变轻了,好像真的能像飞天一样,在云端翱翔。”
苏合香望着壁画中飞舞的飞天,又看了看手中袅袅燃烧的香,眼中满是感慨:“这种香,既有西域香料的烈与清,又有中原制香的醇与和,是两种文明交融的产物。它不像‘长安十二香’那样带着宫廷的庄重,却多了一份大漠的辽阔与飞天的飘逸。我们就叫它‘飞天香’吧。”
“飞天香……好名字!”萧策点点头,目光中带着赞赏,“这个名字,既贴合壁画的意境,又道出了这香背后的文明交融之韵。”
“飞天香”的成功复原,让整个研究团队都备受鼓舞。苏合香立刻组织大家对“飞天香”的配方和香气特点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并将其纳入“丝绸之路香文化”研究项目的核心成果。她发现,“飞天香”的制作工艺中,既采用了中原传统的“泡、研、和、静置”四步法,又融入了西域香师“以膏合粉”的独特技巧,两种工艺的结合,才造就了这种独一无二的香气。
为了进一步验证“飞天香”与唐代西域香文化的关联,苏合香又带着团队前往敦煌博物院,查阅了馆藏的唐代西域文书。在一份编号为S.3838的《唐开元年间于阗国香师名录》中,他们发现了一位名叫“达磨悉提”的香师记载,文书中提到他“善合胡汉之香,所制香品,香云如飞天,盛行于长安西市”。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飞天香”在唐代的存在,更证明了它当年曾从西域传入长安,成为胡汉文化交流的见证。
消息传出后,敦煌学界和香文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来到莫高窟,想要亲眼目睹“飞天香”的风采,亲身体验这种跨越千年的香气。在一次由敦煌研究院组织的学术交流会上,苏合香现场演示了“飞天香”的制作过程,并点燃香品,让在场的学者们感受其独特的香气。
“‘飞天香’的复原,不仅是对一种古代香品的重现,更是对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历史的生动解读。”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感慨地说道,“它让我们看到,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敦煌研究院的副院长李博也对“飞天香”的复原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老师团队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以前我们研究莫高窟壁画,更多的是关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事件,而‘飞天香’的发现和复原,让我们意识到,壁画中还藏着丰富的嗅觉文化密码。未来,我们希望能与苏老师团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挖掘更多壁画中的香文化元素。”
交流会上,苏合香将“飞天香”的配方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在场的学者和香道传承人。她表示,“飞天香”属于丝绸之路,属于所有热爱文化传承的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它、传承它,才能让这份文明交融的香气永远流传下去。
会议结束后,苏合香独自一人来到莫高窟的崖壁前。夕阳西下,大漠的落日将天空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橘红色,远处的沙丘连绵起伏,如金色的波浪。她再次点燃一撮“飞天香”,香气随着晚风飘散,与大漠的风沙气息交织在一起。
萧策悄悄走到她身边,递过一件厚厚的外套:“大漠的晚上凉,别冻着了。”
苏合香接过外套披上,望着远方的落日,轻声说道:“你说,千年前的香师们,在制作这种香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心怀敬畏与热爱?他们是不是也希望,这种融合了不同文明的香气,能跨越山海,传递友谊与和平?”
萧策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暖:“我想是的。就像你当年在盛唐,用‘长安十二香’安抚百姓、传递警示一样,香,从来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千年前,它见证了胡汉文化的交融;千年后,它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明相互包容、相互成就的力量。”
苏念唐也走了过来,手中拿着一幅刚画好的画——画面中,莫高窟的飞天正随着“飞天香”的香云翩翩起舞,香云之下,是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旅驼队,驼铃悠扬,香气弥漫。
“妈,萧叔叔,我想把这幅画和‘飞天香’的故事一起,收录到博物馆的展陈中。”苏念唐笑着说道,“我要让每一位来参观的游客都知道,在遥远的大漠深处,曾有这样一种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也见证了中华香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
苏合香看着女儿充满朝气的脸庞,又看了看身边眼神温柔的萧策,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飞天香”的复原,只是她传承香文化之路的又一个起点。未来,还有更多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香气等待着她去发现,还有更多关于香文化的故事等待着她去讲述。而这大漠深处的莫高窟,这跨越千年的“飞天香”,都将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激励着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夜色渐浓,莫高窟的崖壁渐渐被黑暗笼罩,但洞窟中“飞天香”的余韵依然未散,与夜空中的星光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文明、关于传承、关于香气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