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 > 第196章 杏坛传香:让传统活在创新里

第196章 杏坛传香:让传统活在创新里(1 / 2)

从南洋返程的航班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正是初秋的清晨。舷窗外,秦岭余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清甜,与南洋湿热的香韵截然不同,却同样让人心安——这是故土的香气,是苏合香跨越时空、漂洋过海后,始终牵挂的味道。

“阿娘,你看!那是西北大学的李教授!”苏念唐指着出口处举着牌子的身影,兴奋地说道。牌子上用毛笔写着“欢迎苏合香先生一行荣归”,字迹苍劲有力,透着文人的雅致。

苏合香笑着走上前,与李教授握手:“李教授,劳您亲自来接,实在过意不去。”

李教授握着她的手,语气热切:“苏先生客气了!您在南洋的香文化讲座,我们都通过华人社团的直播看了,太精彩了!尤其是您发现南洋传统香品与唐代香文化的关联,对我们研究文化遗产传承太有启发。这次邀请您来我校担任客座教授,也是想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萧策跟在一旁,看着两人交谈,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苏合香一直希望传统香文化能走进高校,走进年轻一代的心里,如今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回到“盛唐香文化博物馆”休整了两日,苏合香便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和“长安十二香”样品,前往西北大学授课。她的第一堂课被安排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原本计划招收五十名学生,结果报名人数突破了两百,教室后排和过道都站满了人,还有不少外校的学生和香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

站在讲台上,苏合香看着台下年轻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自己初到盛唐时,也是这样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在长安的香料铺里学习制香,在宫廷的沉香亭中感悟香韵。而现在,她要将这份跨越千年的香文化,传递给新一代的年轻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枯燥的理论,先来看一样东西。”苏合香从锦盒中取出那枚陪伴她穿越时空的玉佩,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照在玉佩上,在黑板上映出与《香经》中一致的香纹。台下顿时响起一片惊叹声,手机拍照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这枚玉佩,诞生于盛唐长安,陪伴我经历了安史之乱,跨越千年时空,来到现代。”苏合香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而它映出的香纹,记载的是‘长安十二香’的制香秘诀。今天,我想通过这枚玉佩,通过‘长安十二香’,和大家聊聊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

她将玉佩放在讲台上,又从锦盒中取出“长安十二香”的样品,一一摆放在桌面上:“这是‘长安十二香’,是我耗费多年心血,根据《香经》记载和在盛唐的制香经验复原的。其中,‘沉香’是朝堂议事的御用香,‘行军香’是军队行军时驱蚊防虫的香品,‘安神香’可以安抚情绪……每一种香,都承载着盛唐的历史和文化。”

苏合香拿起“沉香”样品,轻轻拧开瓶盖,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在整个教室。“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种香气,和我们平时闻到的香水有什么不同?”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纷纷深呼吸,感受着来自千年之前的香韵。过了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问道:“苏老师,这种香气很温润,很有层次感,不像香水那么刺鼻。但我有个疑问,传统香文化这么美好,为什么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呢?我们该如何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个问题问到了苏合香的心坎上。她微微一笑,说道:“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传统香文化之所以逐渐被人淡忘,不是因为它不够美好,而是因为它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人觉得传统就是陈旧的、过时的,其实不然——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苏合香结合自己的经历,开始讲述“长安十二香”的复原与创新过程:“我在复原‘长安十二香’时,并没有完全照搬唐代的制香工艺。比如‘行军香’,唐代的配方中使用了一些现在已经濒临灭绝的香料,我就用具有相似功效的本土香料替代;同时,我还将现代的提取技术运用到制香中,让香气更持久、更适合现代生活。”

她拿起一瓶“长安十二香”衍生品——香薰精油,说道:“这是我根据‘长安十二香’开发的香薰精油,将传统香方与现代调香技术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香韵,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它可以放在香薰机里使用,也可以滴在枕头上助眠。这样的创新,让传统香文化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入了迷,不少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一位男生举手问道:“苏老师,您在复原‘长安十二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苏合香沉思片刻,说道:“最大的困难,是对唐代制香工艺的精准把握。《香经》中的记载很简略,很多细节都需要我根据在盛唐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去推测。比如‘隔火熏香’的火候控制,唐代没有温度计,全凭制香师的经验判断,我就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结合现代的温度测量技术,终于掌握了精准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