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阁上下那股子被新装备和新战术点燃的自信之火,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反而如同被投入了千载玄冰木的熔炉,烧得愈发炽烈、纯粹,最终沉淀为一种内敛而坚实的、名为 “准备就绪” 的状态。
望海城,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海滨要塞,如今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迥异于前的精气神。
城头之上,那些手持制式“承影”、身负“烛龙”的突击队员们,不再像刚拿到新玩具时那般躁动和显摆。他们更多的是沉默地检查着装备,擦拭着剑锋,调试着推进器能量回路的稳定性。眼神交汇间,不再有初时的兴奋与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的默契和无需言说的信任。偶尔有玩笑,也是带着硝烟味的黑色幽默。
“老韩,你那推进器左侧微喷口,能量波动好像还有点不稳,别关键时刻掉链子,害得咱们队形散了架。”一个队员一边用特制的软布保养着剑身,头也不抬地说道。
韩铁闻言,只是咧嘴一笑,拍了拍背后的“烛龙”:“放心!苏长老亲自调校过的,稳得像老王八的壳!倒是你,上次演习你那‘燕返’动作,收势太急,差点把自个儿腰给闪了,练好了没?”
“滚蛋!老子那叫战术机动预留余量!懂个屁!”
类似的对话,在各个小队间时有发生。他们不再需要靠言语来壮胆,所有的信心,都已沉淀在每一次平稳的呼吸,每一次精准的能量引导,以及背后那冰冷而可靠的钢铁之翼之中。
砺锋谷深处,最后一批“承影”飞剑和“烛龙”推进器的备用零件,被打包装箱,由专门的运输队送往各处防线节点。巨大的熔炉依然炽热,但锻造的锤音已不再像之前那般急促。取而代之的,是炼器师们对现有装备进行最后精细化调整和保养时,发出的细微而富有韵律的敲击声。空气中弥漫着灵导合金冷却液和符文固化剂的味道,仿佛在无声地宣告:产能已拉满,库存已充实,家伙事儿,管够!
丹霞峰的弟子们,则将最后一批紧急炼制的、品质远超从前的疗伤丹药和快速回气灵液,分门别类,装入特制的储物法器。药圃里,新一批利用优化技术催生的灵植正在茁壮成长,虽然暂时派不上用场,却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底气。
苏青竹的临时实验室里,光幕上不再有疯狂刷新的设计图纸和失败数据。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新装备系统的最终版技术手册、维护保养指南以及极限工况应对预案。她和她的团队,终于可以从无休止的技术攻关中暂歇片刻,将重心转移到对现有系统的优化、监控和应急支援上。
“所有‘千里眼’阵列节点自检完成,探测精度与范围稳定在理论值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祝融’塔及沿海‘烽火台’能量核心充能完毕,符文阵列运转正常,随时可进行饱和式打击。”
“‘神念同步阵列’已完成与各突击小队的深度绑定,通讯延迟低于千分之一息。”
一条条清晰、确凿的数据,通过传讯法阵,汇聚到指挥中枢。
李慕白站在巨大的西荒及沿海态势沙盘前,听着各方的最终汇报,目光沉静如水。沙盘上,代表龙吟阁力量的蓝色光点,比之数月前,不仅更加明亮,而且彼此之间的能量连接也更加紧密、有序,构成了一张立体而坚韧的防御网络。
赵铭难得地没有插科打诨,他靠在墙边,嘴里叼着的草茎也不再晃动,眼神锐利地扫过沙盘的每一个角落,仿佛在确认是否有任何被遗漏的细节。
陈醒抱着他那柄已经与自身暗金能量完美交融的巨刃,如同山岳般矗立在李慕白身侧。他没有说话,但那微微起伏的胸膛,以及周身那引而不发、却仿佛能让周围光线都微微扭曲的恐怖气息,本身就如同最激昂的战鼓。
所有的喧嚣,所有的忙碌,所有的忐忑与期待,在这一刻,都归于一种极致的平静。
不是风暴前的死寂,而是弓弦拉满、利箭在弦时,那种凝聚了全部力量与精神的、动与静完美统一的临界状态。
每一个龙吟阁弟子,从最高层的长老,到最普通的守城士卒,心中都清晰地回荡着同一个声音:
该做的,都已做了。
能准备的,都已备齐。
技术已革新,装备已列装,士气已提振,战术已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