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映射(实验性): 尝试通过特制座椅的微振动频率和模式,传递能量场的“触感”。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主观体验测试。当算法模拟出一次成功的“同频共振”时,耳机里传来的是一段如同天籁般的纯净和弦,全身心都感到一种极致的愉悦与顺畅。而当模拟能量冲突时,刺耳的噪音和座椅传来的紊乱震动让人极度不适。效果显着,但需要谨慎校准,避免过度刺激。
[日志条目 055 - 苏青竹 - 9月5日]
主题:安全协议与伦理边界核定
共鸣舱能力强大,风险同样巨大。强制定向的能量协同,可能对学员意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必须建立最高等级的安全围栏。
已制定安全协议草案:
物理隔离: 共鸣舱具备独立能源和紧急切断系统,与主基地能量网络物理隔离,防止故障扩散。
生理心理监控: 训练期间,学员所有生理指标、脑波活动、主观报告将被实时监控,AI与安全官双重研判。
意识锚定强化: 训练前后强制进行意识锚定程序,确保学员自我认知稳定。
渐进式暴露: 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训练流程,禁止越级。
自愿与知情原则: 所有参与训练的学员必须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并签署新的知情同意书。吴岩(顽石)暂不被允许参与涉及外部能量强耦合的训练模式。
伦理委员会已初步审核,原则同意,要求在实际运行中持续观察并报告。
[日志条目 069 - 陈醒 - 9月18日]
主题:初号机集成测试与首次真人试验
首台“灵子共鸣舱”原型机在3号实验室组装完毕。外观呈流线型蛋壳状,内部空间可容纳一个九人小组。今天进行首次非训练性功能测试,由我、林雅、李慕白作为首批体验员。
测试1:基准场稳定性。 设定为“温和灵子流,零干扰”。进入舱内,瞬间感觉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能量“温室”。外界所有杂乱波动消失,只剩下系统生成的、均匀而稳定的能量场。林雅报告“背景噪音完全消失,像进入了绝对安静的录音棚”。李慕白确认内部能量场参数波动率低于设计指标的0.1%。成功。
测试2:协同模板加载。 加载最简单的“同频圆环”模板。系统引导我们的能量场调整到同一频率,并形成一个缓慢旋转的能量环。那种感觉无比奇妙,仿佛三个独立的声部瞬间被整合进了一个统一的旋律中,无需费力维持,自然而稳定。李慕白监测到,在此状态下,三人能量场的总输出效能提升了15%,且消耗的精神力有所下降。成功。
测试3:模拟干扰对抗。 系统模拟一道随机能量脉冲冲击我们的“圆环”。在冲击来临前约0.5秒,林雅通过“听觉映射”提前预警!我们得以下意识地集体微调频率,成功化解了冲击,圆环仅产生了轻微涟漪。成功,且证明了感知反馈的有效性。
首次测试结果远超预期!共鸣舱展现出了成为团队训练利器的巨大潜力。下一步,将选择一支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首次正式团队训练试验。
[日志条目 070 - 张云帆 - 9月19日]
主题:初号机首次团队训练数据摘要
参与小组:代号“磐石”小组(非吴岩所在组,该组以稳定性见长)。
训练模式:基础同频屏障构建(与“和弦厅”任务相同)。
结果:在共鸣舱辅助下,该小组首次在预定时间内,成功构建出强度为单人7.8倍、稳定性超标的能量屏障!耗时仅为“和弦厅”最佳记录的六分之一!
能量协同效率曲线显示,学员们的能量浪费(内耗与无效溢出)降低了70%以上。
主观报告:学员们普遍反映,在舱内训练“目标更清晰,配合更省力,仿佛有看不见的手在帮助我们协调”。
结论: 灵子共鸣舱初号机验证了其核心设计理念,团队协同训练效率与安全性得到质的提升。建议立即启动后续机型的优化与批量建造计划,并着手开发更复杂的协同模式与对抗场景。
[项目状态更新 - 9月20日 - 陈醒批准]
项目IpdRc-dEV-007 “灵子共鸣舱” 初号机验证成功,转入优化与小批量生产阶段。
下一步重点:
开发针对不同特质小组的“专属协同模式”。
研究共鸣舱在紧急情况下(如能量暴走)的快速分离与个体保护机制。
探索共鸣舱是否可能用于辅助个体突破(如帮助吴岩型学员)。
灵子共鸣舱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先行者计划”的团队训练,从“摸索过河”进入了“架桥铺路”的新纪元。它为集体能量智能网络的诞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