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名“种子”学员的集结,如同将八十一种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原材料,同时投入了“龙吟阁”这座前所未有的熔炉之中。理论上的“科学灵根”是他们共同的底色,但浸染了各自迥异人生经历的底色之上,所呈现出的潜能雏形与学习轨迹,却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陈醒作为首席导师,其首要任务并非灌输统一的模版,而是观察、理解并引导这些差异,使其成为丰富整个“先行者”体系的宝贵财富。
代号“刑天”——赵磐:力量的困惑
赵磐,前“东北虎”特战大队尖兵,代号“刑天”,是学员中最具力量感和纪律性的存在。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如鹰,每一次站姿都如同标枪般挺拔。在初期的基础感知训练中,他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他的意志如同一柄千锤百炼的钢刀,习惯于斩断一切障碍。但当陈醒要求他“放松”、“接纳”、“倾听”体内细微的能量感时,这柄钢刀却无处着力。他越是集中精神试图“命令”身体去感知,肌肉反而越发紧绷,意识如同陷入泥沼的蛮牛,除了激起更多的烦躁与自我怀疑,一无所获。
监控屏幕上,他的生理参数在训练时总是呈现出典型的应激状态,能量场监测则显示其生物磁场虽然强大,却如同铁板一块,难以与环境能量产生有效的涟漪式交互。
“导师,我……我感觉不到!”一次训练后,赵磐找到陈醒,古铜色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挫败,“是不是我的‘灵根’……质量不行?”他习惯了用效率和结果来衡量一切。
陈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伸出双手,掌心向上。“刑天,你擅长格斗。出拳时,你是用僵直的胳膊砸出去力量大,还是用放松的肩背带动,在最后一瞬间绷紧发力力量大?”
赵磐一愣,随即回答:“当然是后者,那是发力技巧。”
“内在能量的感知与引导,也是一种更精微的‘发力技巧’。”陈醒温和地解释,“你现在的状态,就像是一直绷紧着拳头,试图去抚摸一片羽毛。先学会‘松开拳头’,力量才能以更巧妙的方式展现。”他引导赵磐进行最基础的呼吸放松练习,甚至引入了一些改良版的太极桩功,旨在化解他过于刚猛的意识惯性。
代号“精卫”——林雅:共鸣的弦音
与赵磐的刚猛截然相反,林雅,前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代号“精卫”,则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腻与感性。她身形纤细,气质沉静,一双手指修长而柔软。
当她闭目静坐,尝试进行能量感知时,进展快得令人惊讶。她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捕捉到了体内那微弱的“流动感”,并形容那“像不同声部的旋律在体内交织,有时和谐,有时需要调音”。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一次陈醒引导的环境能量感应训练中,当“龙心”大厅的能量场被微微调高频率时,林雅突然轻声说:“能量场的频率……升高了大概……三分之一全音?感觉更‘明亮’了,但有点‘刺耳’。”
一旁的能量监测员震惊地确认,环境能量场的基频确实提升了几乎精确对应的数值!她竟然能用音乐家的听觉通感,来量化描述能量场的变化!
陈醒意识到,林雅的“科学灵根”可能与她的艺术天赋深度耦合,表现为一种超常的“能量听觉”或“能量共感”。他鼓励她将这种独特的感知记录下来,甚至尝试用她熟悉的小提琴(经过特殊允许和能量场屏蔽测试后),即兴演奏出她感知到的不同能量状态,将无形的能量化为有形的旋律。这为研究能量与意识、情感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代号“云师”——李慕白:逻辑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