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一片寂静,只有设备散热风扇的微弱嗡嗡声。第一次注入,似乎以完全的失败告终。
陈醒的心沉了下去。尽管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当预期中的效应丝毫没有出现时,失望还是如同冰水般浇透全身。他下意识地看向苏青竹,发现她眉头微蹙,但眼神并未离开屏幕,手指仍在快速敲击辅助终端,似乎在调取更底层的数据。
“数据记录完毕。”操作员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未观测到显着性响应。”
观察区的门滑开,钱老等人走了出来。钱老的表情看不出太多变化,只是走到主控台前,看了看那片空白的数据区域,问道:“有什么初步分析吗?”
周立坤也跟了过来,语气平和,却带着锋芒:“看来,模型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啊。或许,我们对龙纹仪功能的理解,本身就需要重新审视。”他这话,隐隐指向了苏青竹的破译工作。
陈醒张了张嘴,想要辩解,也许是能量等级太低,也许是节点选择有误,也许是模型还不够完善……但在确凿的“无结果”面前,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苏青竹突然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钱老,周教授,请看一下三号高频采样通道的原始数据,时间戳在注入结束后第3到5毫秒区间。”
众人一怔,目光投向了她所指的那个通常用于捕捉瞬态信号的辅助通道。在注入结束后的短暂时间里,那个通道的本底噪声图形,似乎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与随机涨落区分开的……“毛刺”?
“这个幅度,完全在噪声范围内。”周立坤看了一眼,不以为然地摇头。
“单次看,确实是。”苏青竹没有放弃,她快速操作着,“但我刚刚调取了注入前五分钟同一通道的本底记录,进行了超高频段的统计对比分析。”她调出了一张新的频谱对比图,“发现这个频段(她指向一个非常狭窄的频带)的噪声功率,在注入后的特定时间窗口内,有极其微弱但统计上显着的抬升,p值约0.04。而其频率特征……与模型预测的响应信号衰减尾波的谐波分量,有潜在的重合区域。”
p值0.04!这意味着随机产生这种差异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四!虽然算不上极强的证据(通常需要p<0.01甚至更低),但这绝不再是“波澜不惊”!
陈醒立刻反应过来,扑到终端前,与苏青竹一同分析起来。由于信号太弱,完全被噪声淹没,常规的时域分析根本看不到,只有通过这种极其精细的、针对特定频段的统计功率分析,才可能捕捉到那蛛丝马迹!
“可能是仪器本身的暂态响应……”周立坤依然质疑,但语气不再那么绝对。
“我们申请进行重复注入验证!”陈醒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保持所有参数不变,进行多次注入,然后对数据进行叠加平均处理!如果这个效应是真实的,叠加后它应该会显现出来!”
钱老看着屏幕上那需要放大无数倍才能察觉的细微差异,又看了看重新振奋起来的陈醒和沉着冷静的苏青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批准。进行五次重复注入,间隔三十秒。注意监测设备状态。”
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注入依次完成。每一次,在主通道上都波澜不惊。但每一次,在那不起眼的高频采样通道的特定频段,那微弱的统计抬升都隐约可见。
当五次注入的数据被严格对齐并进行叠加平均后,主控屏幕上,一条虽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震荡衰减的曲线,终于突破了噪声的海洋,浮现了出来!
其震荡频率、衰减时间常数……与“能量符文”模型对“初始化节点”受到微扰后弛豫过程的预测,定性相符!
它不是强大的“灵子信号”,但它是在正确位置、以正确方式、观察到的第一个真实的、符合理论预期的能量响应!
第一次注入,表面波澜不惊,水下却暗流涌动。而这股被苏青竹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到的、需要统计学工具才能挖掘出的“暗流”,成为了支撑他们理论体系的、第一块来自真实物理世界的、虽小却坚实的基石。
观察区内,周立坤沉默地看着那条终于浮现的曲线,第一次没有立刻提出反驳。而钱老的眼中,则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