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28章 破冰:有限的模拟许可

第28章 破冰:有限的模拟许可(1 / 2)

古印度河文书的发现,如同在僵持的天平上投下了一枚至关重要的砝码。陈醒和苏青竹没有片刻耽搁,立即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将离散模型、龙纹仪能量流“车辙”、龟甲元素证据、“万法之源”记载以及这份跨文明印证,整合成一份结构严谨、论证层层递进的内部报告——《关于“能量图谱假说”的多源证据集成与初步理论框架说明》。

这份报告摒弃了之前回应质疑时的防守姿态,转而以一种沉稳而自信的攻势,系统地展示了他们研究路径的内在逻辑与强大潜力。报告的最后,他们并未提出激进的实验要求,而是审慎地请求:“基于上述集成证据与理论框架,申请动用基地中级计算资源,进行一次有限规模的、基于离散模型的‘能量图谱’生成动力学模拟,以验证理论预测与已观测信号特征的吻合度,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更精确的方向指引。”

报告通过加密渠道,直接呈送给了科学顾问钱老。

报告送抵后的四十八小时,是另一种形式的煎熬。陈醒和苏青竹表面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被允许”的数据挖掘工作,但内心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他们知道,这份报告是他们目前能打出的最强有力的牌。成败在此一举。

第三天上午,钱老的秘书发来通知,请陈醒、苏青竹,以及高能实验组负责人周立坤教授,到小会议室进行“非正式讨论”。

会议室内,气氛微妙。钱老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那份厚厚的报告副本,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周立坤坐在一侧,面色沉凝,目光在陈醒和苏青竹身上扫过时,带着明显的审视与不以为然。

“陈博士,苏博士,”钱老开门见山,指尖点了点报告,“你们这份报告,内容很……丰富。尤其是关于古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很有启发性。”他的语气听不出褒贬。

“谢谢钱老。”陈醒稳住心神,准备应对接下来的质询。

果然,周立坤率先发难:“陈博士,苏博士,我承认你们搜集了不少……有趣的线索。但是,将不同文明、不同载体、甚至不同性质的信息(比如物质证据和抽象符号)强行关联,构建一个如此宏大的假说,这是否有些……方法论上的冒险?尤其是这个所谓的‘离散模型’,其数学基础似乎并非主流,如何保证其可靠性与物理实在性?”

陈醒早有准备,他冷静回应:“周教授,我们并非强行关联。所有证据之间的连接,都基于内在的逻辑一致性。龙纹仪的物理痕迹指向能量的模式化运行,‘万法之源’和印度河文书则从操作规范和环境关联角度提供了跨文明的佐证。而离散模型,正是为了解释这种‘模式化运行’如何可能从底层产生。它或许非主流,但科学史上,许多突破都始于非主流的工具。模型的可靠性,正需要通过模拟来检验,这也是我们此次申请的核心。”

苏青竹适时补充,她展示了龙纹仪能量流“车辙”的纳米级图像与印度河文书中心图案在分形结构上的神似性对比图:“钱老,周教授,请看。这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结构相似性,很难用偶然或文化传播来解释。它更可能指向了,不同文明独立触碰到了同一个深层物理现实的某种‘表象’。我们的工作,就是试图理解这表象背后的统一规律。”

钱老默默听着,目光在报告和展示图像间移动。他必须权衡。沈宜年院士的权威定论依然沉重,但陈醒和苏青竹这份报告所呈现的证据链和理论自洽性,也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容轻易忽视。尤其是古印度河文书的印证,将其单纯归为“臆想”或“巧合”已经非常困难。

“资源的分配,需要考量项目的整体布局和风险控制。”周立坤再次强调,“将宝贵的算力投入一个高度非常规的理论验证,是否是对基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我认为,继续深化本底测量,才是现阶段最稳妥、产出最可预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