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伯斯残骸带那片新生的虚无,如同宇宙光滑皮肤上一块突兀的疤痕,冰冷地宣告着“回归”的无情。“深红研究所”在短暂的失语后,庞大的机构机器再次开始运转,但方向已截然不同。
对“逻辑瘟疫”的防御研究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基于莉兰的“抗体”数据和苍白领域最后时刻的记录,研究所最顶尖的团队开始尝试逆向工程,试图开发一种能够稳定生成“秩序谐波”的场域设备,用以中和或隔绝类似的信息污染。这是一场与未知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下一个“苍白领域”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但必须做好准备。
同时,他们对“信息孢子”扩散现象的监测也变得更加系统和主动。动用其遍布银河的隐秘网络,开始大规模筛查星际通讯、航运日志、乃至边缘殖民地的民间传说,寻找任何可能与异常信息相关的蛛丝马迹。莉兰提供的“孢子”特征数据成为了关键的情报过滤器。他们不再仅仅视其为污染,更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追踪信标——通过追溯“孢子”的扩散路径和浓度变化,或许能反向定位其他尚未完全显现的“异常温床”,甚至……窥见那个潜在分布式系统的更多节点。
一份标注着“欧米茄级潜在威胁——分布式现实畸变体(暂定名)”的最高机密档案被建立起来,凯尔伯斯苍白领域被列为“节点Alpha(已清除)”。研究所的目光,如同探照灯,开始在浩瀚的星海中扫视,寻找着下一个可能亮起的、危险的坐标。
---
跨星域溯源项目组的实验室,如今已成为高度戒备的禁区。莉兰被安置在核心区域的特殊生活舱内,周围布满了监测其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仪器。她被正式确认为“type-x敏感个体”,其存在的价值已远超她作为研究员的身份。
在严格的控制和保护下,她开始进行一系列受控实验,尝试主动引导和放大她那独特的神经谐波。过程极其艰难且充满风险。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黑暗的悬崖边摸索,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自身放大后的感知所吞噬,或者……引来某些未知存在的“注视”。
在一次深度冥想状态下,当她成功地将意识聚焦于那次感知到苍白领域消亡的“最后连接”时,奇迹发生了。
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碎片化的幻象或感觉。她的意识仿佛穿透了层层维度,短暂地“接入”了一个无比宏大、却又冰冷死寂的信息层面。在这里,她“看”到了代表凯尔伯斯那片区域的“信息结构”被一种更强大的、代表“回归”的秩序力量强行抹平、覆盖的过程,如同沙滩上的字迹被浪潮洗刷。
但这并非全部。在这片代表宇宙正常背景的“信息海”中,她极其模糊地感知到了其他几处……不协调的涟漪。
一处,遥远而微弱,带着与“默示录星云”信标相似的悖论性“气味”,但状态极不稳定,如同风中残烛。
另一处,深邃而古老,其信息特征与她之前“收听”到的冰冷“频道”和“熵裔”报告的“虚空低语者”脉动隐隐吻合,仿佛一座沉睡的冰山。
还有几处,更加隐晦,如同水下的暗礁,仅仅是在“信息海”的流动中造成了极其细微的滞涩与扭曲。
这些感知转瞬即逝,模糊得无法提取任何具体坐标,但其存在本身,已足以让所有知情者震撼。
莉兰,这个曾经普通的研究员,在经历了无数痛苦与恐惧后,竟然真的成为了一座能够窥探宇宙暗面异常活动的、活的超维天线!
“我们……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定义‘观察’这个词了。”项目负责人看着莉兰实验后疲惫而苍白的脸,以及记录下来的、那短暂却颠覆认知的数据,声音干涩地说道。
莉兰的价值,已无法估量。她既是宝藏,也是可能引爆未知风险的炸弹。如何利用她的能力,同时确保她和整个项目的安全,成为了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