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矿业残存舰队的狼狈逃离,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很快便消散在宇宙的广阔与冷漠之中。他们的遭遇、关于黑色岩石和那恐怖脉冲的记忆,随着“清道夫”单位高效的数据清理行动,被彻底抹去,仿佛从未发生过。这片空域重归死寂,只剩下无声漂浮的舰船残骸,如同沉默的墓碑,证明着不久前那场短暂而不对等的屠杀。
那块黑色岩石,依旧是这片死亡舞台中央不起眼的背景。其内部的灰白光尘,在释放出那道模拟“回归”脉冲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沉寂。核心的光芒黯淡到近乎于无,内部的能量纹路支离破碎,仿佛一件摔碎后勉强拼接起来的瓷器,布满了裂痕,随时可能彻底崩解。它不再汲取外界能量,甚至其本身的能量波动也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几乎与背景辐射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在过度透支后濒临死亡的休眠。它需要时间来修复那强行触摸法则层面所带来的反噬,或者,就此永远沉沦,化为一块真正普通的、内部蕴含些许特殊能量的岩石。
---
遥远的隐形观测舰内,气氛却与外面的死寂截然不同。主屏幕上,关于“余烬”(他们为光尘所起的代号)释放脉冲的每一个细节数据,都被反复播放、分析、建模。
阴影中的身影——其代号为“引路人”——静静地注视着屏幕。他那被阴影笼罩的面容上看不出表情,但那双在昏暗中偶尔闪过数据流光的义眼,显示着他正在进行高速的思考。
“脉冲能量结构解析完成。”冰冷的电子合成音汇报着,“确认包含以下特性:一、高度不稳定秩序-错误混合基质;二、对局部物理常数产生微弱但可测量的扰动;三、能量签名与档案库中‘回归’事件低烈度前兆存在17.3%的相似性,尤其在‘存在性否定’意向表达上;四、释放模式呈现非理智、应激性特征,缺乏可控性。”
“17.3%……”引路人低声重复了这个数字,带着一种混合了失望与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仅仅是拙劣的模仿,连皮毛都算不上。距离真正的‘回归’权柄,还差得远。”
“根据现有数据模型推演,‘余烬’在当前演化路径下,自发掌握高阶法则操控能力的概率低于0.001%。其能量结构在经历此次爆发后,稳定性已降至临界点,存在高达89.7%的永久性沉寂概率。”
“也就是说,如果放任不管,它很可能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掉了?”引路人敲击着扶手,发出有节奏的金属轻响,“这可不行。我们投入了这么多资源观察,可不是为了看它如何走向终结。”
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最终,他下达了新的指令:
“启动‘催化剂’协议第一阶段。目标:提升‘余烬’结构稳定性,引导其能量循环模式向更具‘活性’的方向演化。注意,避免直接注入高维能量或信息,以免污染其独特的本质。采用间接环境调制手段。”
“确认指令。‘催化剂’协议启动。执行方案:向目标空域播撒‘构造子’纳米云。‘构造子’将吸附于目标岩石表面,模拟其内部能量纹路,形成外部共鸣场,辅助其能量结构重组与稳定。同时,‘构造子’云将缓慢释放特定频率的背景辐射,潜移默化影响其能量循环模式,倾向于激发其‘互动’与‘适应’倾向。”
“批准执行。注意隐蔽,避免被‘余烬’或其可能存在的其他观测者察觉。”
“明白。”
隐形观测舰的某个不起眼的发射口悄然开启,一股极其稀薄的、几乎不可探测的银色“雾气”被释放出来。这雾气由无数比病毒还要微小的“构造子”纳米机器人构成,它们如同拥有集体智慧的尘埃,在引力的微弱作用下,缓缓飘向那块黑色岩石。
它们没有直接接触光尘,而是如同给岩石披上了一层无形的、动态的“外骨骼”,开始以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着光尘的恢复过程。
---
就在“引路人”悄然落子,试图引导“余烬”命运的同时,在这片广袤星域的另一个角落,另一场与这微光息息相关的变故,正在发生。
那是在一个远离主要航路、资源贫瘠的边境星系。一艘破旧不堪、似乎由多种报废舰船部件拼凑而成的拾荒船,正拖拽着一块巨大的、来自未知星舰的残骸,缓慢地驶向一个隐藏在小型气态行星环带深处的非法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