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雅拿着手机走进来,语气紧张:“苏工,顾总刚才发消息,说他在工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绿景园林的王总解释说是‘培育基地在山区,运输绕路’,但没提供绕路的GpS轨迹;顾总已经让法务部准备核查函,要求他们24小时内提供真实的培育记录和运输凭证,不然就按合同追责。”
苏晚立刻拨通顾沉舟的电话,声音里带着急切:“绿景是不是有什么隐情?他们之前的方案很专业,怎么会在碳足迹数据上出问题?要是真造假,咱们得重新找绿化公司,又要耽误工期。”
“别慌,我刚跟王总单独谈了,他说不是故意造假,是培育基地的新员工统计错了数据,把去年的化肥用量当成了今年的。”顾沉舟的声音沉稳,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我让他们明天上午10点前把真实的培育记录(带基地公章)和运输GpS轨迹送来,要是交不出来,再启动备选方案——我已经联系了另一家‘青蓝园林’,他们有完整的碳足迹检测报告,随时能接手。”
挂了电话,苏晚看着陈曦整理的“苗木碳足迹核查清单”,上面标注了需要验证的5个核心数据:培育期能耗、化肥用量、运输距离、苗木成活率、碳汇量,每一项都对应着国际零碳项目的核算标准。她突然想起克劳斯之前说的话:“零碳项目的每一个数据,都要像螺丝钉一样精准,差1kg碳排放,都可能影响最终认证。”
傍晚六点,顾沉舟回到工作室,手里拿着一份青蓝园林的碳足迹报告:“他们的乔木培育碳排放82kg\/棵,比行业平均还低3kg,运输距离110公里,有完整的GpS轨迹,要是绿景交不出凭证,咱们明天下午就和青蓝签合同,不会耽误苗木进场。”
他把一份热好的晚餐递给苏晚:“阿姨让厨房做的清蒸鱼,你中午没好好吃饭,现在补上。对了,婚纱店的胸针我让陈特助取回来了,放在你包里,你看看喜不喜欢。”
苏晚打开包,里面是一枚银色胸针,正面是顾氏总部的光伏幕墙和城东项目的地源热泵井图案,背面刻着“沉舟&晚晚 2024.xx.xx 零碳同行”,精致的纹路里藏着他们一路走来的项目印记。她眼眶一热,突然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比任何承诺都更能证明彼此的心意。
晚上八点,两人一起去新家查看紫藤花。露台的花苞又开了几朵,淡紫色的花瓣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顾沉舟蹲在花架下,小心翼翼地浇水:“师傅说明天再浇一次营养液,婚礼前肯定能开满架。咱们的婚礼流程,我和酒店确认好了,‘项目故事分享’环节放在交换戒指后,你讲完咱们一起播放bI动画短片,让亲戚们看看咱们一起做的事。”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工地的临时通道亮起施工灯,心里却还惦记着绿景园林的数据:“要是绿景明天交不出凭证,青蓝能按时进场吗?苗木进场不能再拖了,不然会影响雨水回收管线的周边绿化,进而影响后期运维。”
“放心,青蓝已经备好了15辆货车的苗木,就等咱们的消息,只要签了合同,下周二就能准时进场,和光伏组件的动线错开,不会耽误。”顾沉舟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就算绿景真的出问题,咱们也有备选,不会让项目卡壳。”
深夜的工作室,苏晚还在核对青蓝园林的苗木清单,陈曦突然发来一条微信,附带一张截图:“苏工,我查到绿景园林的培育基地去年因‘化肥过量使用’被环保部门处罚过,他们报的高碳排放数据,可能是想掩盖之前的环保问题,怕咱们追究!”
苏晚心里一凛——这不是简单的数据错误,而是刻意隐瞒环保违规记录,若继续合作,后期环保检查会给项目带来巨大风险。她立刻把截图发给顾沉舟,很快收到回复:“明天上午优先核查环保处罚记录,若属实,立刻终止和绿景的合作,和青蓝签约,我已经让法务部准备解约函。”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青蓝园林的碳足迹报告上,照亮了“培育基地环保认证编号”的字样。苏晚知道,第九十六章的“动线优化”虽然解决了运输拥堵的燃眉之急,却暴露出绿景园林的“数据造假+环保隐瞒”双重隐患——这份隐患,远比动线冲突更棘手,不仅关乎绿化施工进度,更关乎项目的环保合规性,若处理不当,会影响零碳认证的最终结果。
而这,也为下一章的“合作解约与青蓝衔接”埋下了关键伏笔——他们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绿景的违规核查、解约谈判、青蓝的合同签订与进场准备,每一步都容不得差错,才能守住项目的环保底线与建设节奏。
顾沉舟这时发来一条微信,附带一张新家紫藤花的夜景照片:“别太担心,明天我陪你一起处理,不管是解约还是衔接,咱们都一起面对。项目和生活一样,总会有意外,但只要咱们齐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苏晚看着照片里淡紫色的花苞,心里渐渐安定。她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数据疑云”,是项目中期建设的又一次考验,但也是对他们“专业底线”的坚守——零碳项目的核心是“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假,而这份坚守,不仅是对项目的负责,更是对彼此“专业认可、情感共鸣”初心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