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苏晚妈妈忍不住问:“你们结婚的日子想好了吗?我和你爸商量着,要是项目不忙,不如秋天办婚礼,天气好,宾客也舒服。”
顾沉舟看向苏晚,眼神里带着询问:“我没问题,主要看晚晚的时间。要是秋天办,咱们可以把婚礼场地定在有草坪的酒店,你之前不是说喜欢户外婚礼吗?”
苏晚心里一暖,点头:“好,就秋天!等项目竣工后,咱们有时间准备,也能邀请项目团队的人一起庆祝。”
苏晚爸爸笑着举杯:“那就这么定了!我跟你妈等着喝你们的喜酒!”
晚上八点,两人从苏晚父母家出来。车子行驶在夜色里,苏晚靠在顾沉舟肩上,轻声说:“谢谢你今天表现这么好,我爸妈肯定对你很满意。”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顾沉舟握住她的手,“对了,法务部刚才发消息,说查到张涛伪造了一份‘城东项目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超标’的检测报告,准备提交给认证机构,报告上还盖了假的第三方检测章。我已经让他们把假报告的证据交给欧盟监管部门,应该能阻止张涛的小动作。”
苏晚心里一凛:“张涛居然敢伪造检测报告,真是越来越过分了!咱们得再检查一遍所有认证材料,确保没有漏洞,别让他找到其他借口。”
“已经安排了,陈曦和老周在工作室加班核对材料。”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法务部的消息,“不过还有个情况——监管部门说,认证机构的评审专家里,有一位和张涛的大学导师是朋友,可能会偏向张涛的意见。咱们得提前准备应对方案,比如邀请国内的零碳专家做‘第三方论证’,确保评审公平。”
苏晚点点头,心里清楚——这意味着认证环节还有最后一道难关,那位评审专家很可能会提出质疑,需要他们用更充分的证据反驳。这也为后续的认证评审埋下了伏笔,需要在八十三章重点应对。
晚上九点,两人回到工作室。陈曦拿着一份核对好的材料册走过来:“苏工,顾总,所有材料都核对完了,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预测报告也按模板填好了,误差控制在2%以内。不过我发现,张涛伪造的报告里,把‘混凝土养护的碳排放系数’故意算高了30%,才得出‘超标’的结论,咱们的报告里用的是国标系数,有官方依据,一对比就能看出漏洞。”
老周补充道:“我还算了要是评审专家提出‘可再生能源占比稳定性’的质疑,咱们可以用顾氏总部项目的发电数据做佐证,证明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稳定,不会影响零碳目标。”
苏晚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感动。她走到顾沉舟身边,轻声说:“有这么靠谱的团队,还有你一直支持我,不管张涛耍什么手段,咱们都能应对。”
顾沉舟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对银色的情侣吊坠,上面刻着“零碳同行”的字样:“这是用东方热能机组的余料做的,送给你和团队的每个人,算是咱们闯过供应链难关的‘纪念章’。等项目竣工,咱们再做一对更大的,放在项目现场,作为‘零碳标杆’的标志。”
苏晚接过吊坠,冰凉的金属触感却让心里暖暖的。她知道,第八十二章的“认证防御”,虽然拆解了张涛的伪造报告和联系人干扰,但评审专家的潜在偏向仍是隐患——这正是八十三章“评审攻坚与暗线终结”的关键伏笔。
同时,德国团队后续的设计推进、东方热能机组的生产发货、婚礼日期的确定,也让项目线和感情线都朝着“圆满”的方向推进。但张涛的最后挣扎(比如试图影响评审专家)、认证评审的最终环节,仍需要在八十三章彻底解决,为第一卷“初遇:图纸与决策的交锋”画上完整句号。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零碳认证材料包”上,照亮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5kg2”的核心指标。苏晚握紧手里的吊坠,心里满是坚定——不管接下来的评审有多难,她和顾沉舟、团队都会一起面对,用专业守护零碳梦想,用真心守护彼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