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看着陈曦真诚的眼神,翻到她作品集里的光伏幕墙设计图——图纸标注细致,连“组件间距与光照角度的关系”都做了详细分析,专业能力确实扎实。她点头:“你的专业基础很扎实,下周一可以来入职,负责城东项目的光伏系统辅助设计,跟着老周学习bI运维模块。”
陈曦喜出望外:“谢谢苏小姐!我一定会好好干,不会让您失望的!”
陈曦走后,老周凑过来:“苏工,你觉得她靠谱吗?毕竟是华建出来的,跟张涛有过交集……”
“专业能力是第一位的,而且她敢于反对张涛的错误决策,说明有自己的判断。”苏晚合上简历,“不过咱们还是要留意,城东项目涉及国际合作,不能出任何纰漏。”
中午十二点,顾沉舟打来电话,语气轻松:“勘察公司已经安排加急,明天就能出重新勘察的数据,不会耽误土壤热响应测试。对了,我妈刚才跟我说,下周末想请你爸妈吃饭,把结婚的日子定下来——你看方便吗?”
苏晚的心跳瞬间快了几分:“方便!我晚上跟我爸妈说,看看他们的时间。”
挂了电话,苏晚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期待——新家即将装修完成,结婚的日子要定了,城东项目虽然有小波折,但都在可控范围内,一切都在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下午三点,苏晚带着补充后的能源方案去发改委提交。李科长翻完方案,笑着说:“光伏顶棚这个主意好!既满足了补贴要求,又不影响建筑美观,你们的应变能力确实强。对了,我听说张涛最近也在跟其他公司接触,想参与零碳项目,你们要是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我说。”
苏晚心里一动:“张涛也在关注零碳项目?他之前不是主要做传统建筑吗?”
“听说他想转型做绿色建筑,还从国外引进了一套热回收设备,不过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李科长耸耸肩,“你们还是多留意,毕竟之前有过不愉快。”
离开发改委,苏晚给顾沉舟发了条消息:“今天李科长说张涛也在关注零碳项目,还引进了新设备,咱们要不要多留意下?”
没过多久,顾沉舟回复:“我已经让陈特助去查了,张涛引进的设备是德国淘汰的二手设备,热回收效率只有80%,却宣称能到90%。咱们下周做土壤热响应测试时,让技术部多派几个人盯着,避免他在现场搞小动作。”
苏晚看着消息,心里的隐忧渐渐清晰——张涛的突然转型,很可能是冲着城东项目来的,而之前的地质勘察数据偏差、补贴政策调整,或许都不是巧合。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知道,顾沉舟会一直站在她身边,用专业和信任,一起应对所有未知的挑战。
晚上七点,顾沉舟送苏晚回家。车子停在新家楼下,两人一起在露台查看刚种好的紫藤花苗。顾沉舟指着其中一株:“这株是‘丰花紫藤’,明年春天能开满花,到时候咱们在花架下摆张桌子,一起喝茶、看项目的夜景。”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顾氏总部的灯光,轻声说:“要是城东项目顺利完成,咱们就能在国际上打响名气,以后就能做更多‘科技+绿色’的项目了。”
“会顺利的。”顾沉舟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钻戒,“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咱们都一起面对。下周末见你爸妈,我准备了一套老茶具,你爸不是喜欢喝茶吗?应该会喜欢。”
苏晚笑着点头,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城东项目的筹备虽然出现了一些隐线,但只要她和顾沉舟保持默契,用专业应对挑战,用信任守护彼此,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波折,反而会让他们的感情和项目,都变得更坚韧、更成熟。
回到家,苏晚坐在书房的临时工作台上,翻开城东项目的地质勘察报告。她在重新勘察的数据旁写下一行小字:“下周测试重点关注西侧地下水位变化,技术部全程盯控。”然后,她又翻开陈曦的简历,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小小的光伏组件图案——她愿意相信陈曦的专业,但也会保持必要的谨慎,毕竟,城东项目不仅是她和顾沉舟的“国际首秀”,更是他们“匠心筑梦”的新起点。
窗外的月光透过落地窗,落在报告上,照亮了那些带着温度的字迹。苏晚知道,第七十八章的“新局筹备”,不仅是项目和生活的双重推进,更是为后续的挑战埋下了伏笔——七十九章的土壤热响应测试,或许会遇到张涛的干扰,或许会有新的技术难题,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和顾沉舟一起,用专业破局,用爱意护航,在“零碳”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标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