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报告扫描件共享到屏幕上,清晰的折线图和检测机构的红章让米勒的眼神柔和了几分。苏晚趁机补充:“我们还计划在项目中接入bI运维平台,实时监测新风系统的运行数据,每月生成能耗分析报告,您团队可以远程查看,确保数据透明。如果后期运行中发现节能效果未达预期,我们愿意免费升级设备,将热回收效率提升至90%。”
屏幕那头的德国团队低声交流了几句,米勒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你们的数据分析很细致,气候适配的思路也有道理。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全生命周期的能耗监测,你们打算跟踪哪些指标?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计划跟踪建筑的‘碳足迹’全链条,从建材生产、施工安装到运营维护,每个阶段都设置数据采集点。”苏晚点开bI模型,“比如光伏幕墙的发电量、雨水回收的回用率、设备的运行能耗,都会通过传感器实时上传到平台,我们还会邀请第三方机构每半年做一次数据核验,确保真实有效。”
米勒看着屏幕上动态演示的bI监测模块,眼底的质疑渐渐消散:“我认可你们的专业态度和数据支撑。关于新风热回收效率,我们可以先按85%+动态调节的方案推进,但需要在合同中明确——如果运行第一年的综合节能效果未达预期值的95%,贵方需在三个月内完成设备升级。”
苏晚和顾沉舟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松快。她点头:“没问题,我们可以在合同中加入这个条款,同时也希望贵方能提供德国成熟的零碳技术案例,帮助我们优化监测方案。”
下午四点,线上会议圆满结束。林晓雅激动地抱住老周:“太好了!咱们居然说服了以‘固执’闻名的米勒总监!苏工和顾总刚才的配合太默契了,一个讲技术适配,一个补案例支撑,连翻译都没跟上的时候,你们俩一个眼神就知道该谁开口!”
苏晚笑着揉了揉眉心,刚想喝口水,顾沉舟的手机突然响了。他接起电话,脸色渐渐变得严肃,挂了电话后,他对苏晚说:“陈特助刚从发改委那边得到消息,米勒团队想在下周来国内实地考察,重点看顾氏总部项目的光伏幕墙和雨水回收系统,而且米勒本人会亲自来,还带了一个‘零碳技术验证方案’,要求现场测试咱们项目的实际运行数据。”
“现场测试?”苏晚愣了一下,“他们想测试哪些数据?咱们的项目数据都是真实的,但怕他们用国际标准来评判,比如光伏的发电效率在不同光照下的稳定性,雨水回收的水质指标,这些咱们虽然达标,但国际标准可能有不同的检测方法。”
顾沉舟点头:“我已经让技术部整理总部项目的所有运行数据,包括每小时的光伏发电量、雨水回用记录、能耗监测报告,还会提前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准备好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设备。下周他们过来,你主导技术讲解,我协调资源支持——米勒这次来,既是考察,也是‘技术验证’,只要能通过他的现场核验,后续的合作就会顺利很多。”
傍晚六点,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会议桌上,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苏晚看着顾沉舟认真整理数据清单的侧脸,突然想起第一次和他一起应对政策变动时的场景——那时的他们,还在磨合专业节奏;如今面对国际团队的挑战,已经能做到“一个眼神便知彼此心意”。她轻声说:“有你一起,好像再难的挑战,都没那么可怕了。”
顾沉舟抬头,眼底带着温柔的笑意:“不是我,是咱们一起。你的专业是‘矛’,能打破标准的壁垒;我的资源是‘盾’,能为你撑起底气——咱们从来都是并肩作战,不是吗?”
他递过一份刚打印好的“考察接待流程表”,上面详细标注了米勒团队的行程:周一上午考察光伏幕墙,下午测试雨水回收系统;周二召开技术研讨会,现场核验能耗数据。表上还写着苏晚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甚至连“米勒喜欢喝黑咖啡,不加糖奶”这样的细节都标了出来。
苏晚看着表格上的细致标注,心里泛起一阵暖流。她知道,这场国际合作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下周的实地考察,不仅是对项目数据的验证,更是对他们“专业共识”的考验。但只要能像此刻这样,用数据说话,用默契支撑,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