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内科学带来的临床思维初步训练,95级的同学们迎来了另一门极具分量的主课——《外科学》。
与内科侧重于药物和整体调理不同,外科更强调动手能力、无菌观念和应对急症的能力,对这群未来的医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挑战。
周一上午,外科学理论课。
授课的是一位年约四十、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教师——蔡老师。
他穿着熨烫平整的白大褂,说话语速平缓,条理清晰,与外科医生在人们印象中雷厉风行的形象颇有不同,但眼神中透出的沉静和笃定,却自带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同学们,从这周开始,我们进入《外科学》的第二部份的学习。”蔡老师站在讲台前,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外科,是医学中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它直面创伤,处理急症,用手术刀为病人解除病痛。在学习具体手术之前,我们必须先筑牢两块基石——无菌术 和 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关键词。
“无菌术, 是外科的生命线,是预防术后感染、保障病人安全的根本。”
蔡老师的语气变得严肃,“一台手术,技术再精湛,如果发生了感染,也可能是致命的。无菌术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流程,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观念和纪律。从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到手术器械的灭菌,再到手术人员刷手、穿衣、戴手套的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你们将来或许不会都成为外科医生,但无菌观念,是每一名医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同学们屏息凝神,仿佛能感受到那看不见的“无菌”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而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蔡老师推了推眼镜,继续讲解,“则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核心,是外科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管理的重中之重。脱水、低钾血症、酸中毒、碱中毒……这些听起来抽象的名词,背后是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耐受能力。准确判断、及时纠正这些紊乱,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基础。”
蔡老师用生动的临床案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对外科的世界有了初步的、却印象深刻的认知。
理论课后,紧接着是更为关键的外科学实验课。实验地点设在专门的外科模拟实验室。
实验室比内科诊断实验室更显“冰冷”和“严肃”:四周是冰冷的器械柜,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型号的血管钳、组织剪、持针器、缝线;中间是几张铺着绿色无菌单的操作台;墙角还有几个用于练习刷手的水池。
指导实验课的依然是蔡老师,但他换上手术室专用的拖鞋和帽子后,神情比在理论课堂上更加严谨。
“同学们,理论是指导,实践出真知。本周我们的实验任务有两项:无菌技术操作 和 外科打结练习。”
蔡老师宣布,“这两项是外科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快、准、稳!”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加重了语气:“并且,我在这里正式通知大家,下周的实验课,将对这两项技术进行现场考核!考核成绩会计入期末总评! 希望大家认真练习,熟练掌握!”
“下周考核?”
“不是吧?这么快!”
“无菌操作听起来就好难啊!”
蔡老师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顿时在同学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和紧张情绪。
原本轻松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意识到了事情的严肃性。
实操第一项是无菌技术操作练习。
蔡老师首先进行了详细的示范。他走到刷手池边,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外科刷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清除手部暂居菌和部分常居菌。步骤必须严格:先用流动水湿润双手、前臂至肘上10公分;取无菌刷蘸满消毒液(示范用的是碘伏),按指尖、指蹼、手掌、手背、腕部、前臂、肘部、肘上10公分的顺序,交替刷洗,特别注意指甲缝;刷洗时间不少于3分钟;然后用流动水从指尖到肘部冲净,冲洗时水不能倒流;最后用无菌小毛巾从手到肘擦干,擦过肘部的毛巾不能再擦手部。”
蔡老师的动作流畅、规范,如同教科书一般。接着,他又演示了如何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如何铺无菌巾、打开无菌器械包,如何传递器械等。
每一个环节都强调“无菌区域”的概念,一旦怀疑污染,必须立即更换。
“记住,无菌观念,就是你的第二本能! 在手术台上,没有‘差不多’,只有‘是’或‘不是’!”蔡老师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回荡。
演示完毕,同学们分组到刷手池前开始练习。
实验室里很快响起了哗哗的水声和略带紧张的低语。
“哎呀!我的袖子湿了!”
“刷子好硬啊,刷得手疼!”
“三分钟怎么这么长?我感觉刷了半小时了!”
“喂!你水开太大了!溅到我身上了!污染了!”
状况百出。许多同学是第一次如此严格地对待洗手这件事,显得笨拙而慌乱。
汪胖子更是手忙脚乱,刷手时泡沫弄得到处都是,冲水时又把自己的衣襟打湿了一大片,急得直冒汗。
黄朝彬则因为动作太猛,不小心把洗手液瓶子碰倒,洒了一地,引来一片惊呼。
詹晓阳心态沉稳,他回忆着蔡老师的每一步,严格按照流程操作:调节合适的水流,认真刷洗每一处细节,默默计时,冲洗时小心地保持手高肘低位,最后用无菌巾仔细擦干。
虽然速度不快,但动作标准,一气呵成。
轮到刘小惠时,她虽然有些紧张,手微微发抖,但在詹晓阳的眼神鼓励下,也顺利地完成了刷手。
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手套更是难点。手术衣的传递、穿衣时的动作幅度、戴手套时手不能碰到手套外面……这些细节让很多同学吃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