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新学期正式开课的第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校园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氛,既有开学伊始的蓬勃朝气,又夹杂着因佳节无法与家人团聚而产生的淡淡思乡愁绪。
教室里很明显,不少同学的眼神里都透着一丝心不在焉,心思早已飞回了远方的家乡,想象着那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
上午的第一、二节课是解剖学。谢老师似乎也体察到了学生们低落的情绪,讲课的语气比平时温和了许多,甚至在课前还简单地说了一句:“同学们,今天是元宵节,虽然不能回家团圆,但我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也要开开心心的,把知识学好!” 这番话语让课堂的氛围轻松了不少。
第三、四节课是语文课。走进教室的是董老师,一位平日里以严肃、不苟言笑着称的中年教师。
然而今天,董老师一改往日的刻板形象,脸上带着难得的、略显生硬却真诚的笑意。他站上讲台,清了清嗓子,没有立刻翻开课本,而是环视了一圈教室里的学生,缓缓开口:
“同学们,元宵节快乐!”
这突如其来的节日问候让同学们都有些意外,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和交头接耳声。
董老师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我知道,今天是个团圆的日子,大家坐在这里,心里可能都在想着老家的灯火,想着家里的汤圆,想着和亲人朋友的热闹。说实话,老师我也一样。”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又理解的微笑,“我家里也有老婆孩子,有从外地回来的亲戚,等着我中午回去吃饭团聚。大过节的,谁不想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待着,非要跑来上课呢?”
这番话引起了台下不少同学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发出会意的轻笑。
“但是,”董老师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本分’。老师的本分是教书育人,无论什么节日,只要到了上课时间,就得站在这个讲台上;而同学们的本分是学习知识,既然开学了,坐在了这个教室里,就要收心养性,认真听讲。过节重要,但恪尽职守、不负光阴更重要。”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董老师是用这种自嘲和共情的方式,在巧妙地开导大家,要安于当下,履行学生的职责。
这番话语如春风化雨,悄然抚平了许多人内心的躁动和失落。
看着台下同学们若有所悟的神情,董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他显然也感觉到今天直接讲授课本内容效果可能不佳,于是合上了教案,说道:“既然今天是元宵佳节,咱们也轻松一下。课本上的文章先放一放,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发生在我们潮汕大地上的、古代清官为民除害的故事——韩愈治鳄。”
一听要讲故事,而且是与自己家乡相关的名人轶事,同学们立刻来了精神,腰板都挺直了,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董老师身上。
董老师不紧不慢地讲了起来,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一位说书先生:
“话说唐朝元和年间,大文学家、政治家韩愈韩文公,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被贬到我们潮城来做刺史。那时的潮城,可不是现在这样,乃是偏远蛮荒的‘烟瘴之地’,环境十分恶劣。韩愈到任后,发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除了要应对艰苦的自然条件,还要时刻提防一种凶残的猛兽——鳄鱼!”
听到“鳄鱼”二字,同学们都屏住了呼吸。
“那时的潮江,还叫做‘恶溪’,溪中盘踞着无数凶猛的鳄鱼。这些鳄鱼时常上岸,不仅捕食百姓的家畜,甚至伤人性命,搞得沿岸居民人心惶惶,农田荒废,民生凋敝。韩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是又惊又怒,他决心要为潮城百姓除掉这一大害!”
董老师讲到关键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强烈的代入感:“但是,你们想啊,那个年代,没有枪炮,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怎么对付这些在水中力大无穷、皮糙肉厚的鳄鱼呢?硬拼肯定是不行的。韩愈苦思冥想,他想到,鳄鱼虽凶,亦是天地生灵,或许可以尝试‘以文治之’?于是,这位大文豪,做出了一件千古流传的奇事——他写下了一篇千古奇文,《祭鳄鱼文》!”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连窗外青龙古庙那边偶尔响起的鞭炮声都仿佛成了故事的背景音。
“韩愈命人准备了猪羊等祭品,来到恶溪边上,设下祭坛,亲自朗读他写的这篇《祭鳄鱼文》。文章中,他先是历数鳄鱼祸害百姓的罪状,义正词严;然后,他代表朝廷和潮城百姓,给鳄鱼下了最后通牒!”
董老师模仿着韩愈的语气,仿佛身临其境,“他命令鳄鱼,必须在七日之内,率领你们的族群,迁徙到南方的大海里去!如果乖乖听话,还可相安无事;如果逾期不走,继续为害乡里,那就别怪他韩愈不客气,将选派优秀的弓箭手和勇士,用强弓毒箭,将你们赶尽杀绝!”
“结果怎么样?”有心急的同学忍不住问道。
董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讲道:“据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韩愈祭鳄之后,当天晚上,恶溪上空雷电交加,暴风骤雨,溪水暴涨。等到风雨停歇,人们惊讶地发现,盘踞在恶溪中的鳄鱼,竟然真的不见了踪影!从此以后,潮城地区再也没有受到鳄鱼的侵扰。百姓们为了感激韩愈的恩德,就把这条‘恶溪’改名为‘韩江’,一直沿用至今。”
故事讲完,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还沉浸在韩愈以文驱鳄的传奇故事中。过了几秒钟,不知是谁带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董老师生动精彩的讲述,也是表达对韩愈这位古代清官能臣的敬佩,更是为家乡有这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
詹晓阳也用力地鼓着掌,心中感慨,董老师这堂课,不仅安抚了大家的思乡之情,更是一次深刻的乡土文化教育。
下课铃在掌声中响起。同学们一边议论着刚才的故事,一边收拾书本准备离开。詹晓阳趁人不注意,迅速写了一张小纸条,塞到了刘小惠手里。纸条上写着:“惠儿,午饭后记得给你家打个电话,祝叔叔阿姨元宵节快乐。另外,告诉大姐,明天凌晨三点,准时在村口等我堂舅的车,只带换洗衣服就行,其他生活用品我都已经买好了。”
刘小惠看完纸条,感激地朝詹晓阳点点头,心里暖融融的。这个细心的“老乡好”,总是把一切都考虑在她前面,让她感到无比踏实。
中午,依旧是班长请客,用他获得的双份奖学金请大家吃盒饭。趁着打饭的间隙,詹晓阳快步跑到学校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旁。后面已经排起了队,他抓紧时间,一连打了五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打回家里,向父母送上元宵节的祝福,报个平安。
第二个电话打给大舅,除了节日问候,主要是确认明天凌晨堂舅接大姐和另一位姐姐来潮城的事。大舅在电话那头爽快地保证:“放心!晓阳,都安排好了,误不了事!”
第三个电话打给汪姑父,第四个打给黄爸爸,第五个打给林家小姨,内容都是简单的元宵节祝福,维系着必要的人情往来。
尽管他动作很快,但后面排队等待打电话的同学已经开始不耐烦地催促了。
詹晓阳歉意地笑笑,挂掉最后一个电话,轻松地走回宿舍。和舍友们一起,就着简单的盒饭,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还一起起哄让班长“元宵节加菜”,气氛热烈而融洽。
吃完饭,詹晓阳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为下午的课程储备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