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陪母亲回娘家(2 / 2)

大舅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赞赏,他拍了拍詹晓阳的肩膀:“好小子!脑子活络!懂得学以致用,是块做生意的料!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晓阳,大舅得提醒你,生意场上的机会以后还会有,但读书的黄金时光就这几年,千万别本末倒置,学业才是根本啊!”

詹晓阳感受到大舅真诚的关怀,认真点头:“大舅,您放心!我记下了!学业绝不会落下!”

正说着,舅舅家的表弟跑过来喊:“晓阳哥,吃饭啦!就等你了!”

詹晓阳赶紧起身告辞,和大舅一起往舅舅家走。

回到舅舅家,堂屋里已经摆开了两大桌丰盛的酒菜,香气扑鼻。长辈们坐一桌,小辈们坐一桌,济济一堂,热闹非凡。

詹晓阳看着这熟悉的场景,心中暖流涌动。他记得,在重生前的后来几年,随着表兄妹们纷纷成家生子,年初二回娘家的队伍愈发庞大,舅舅家甚至要开三张桌子才坐得下。

那种儿孙绕膝、血脉绵延的热闹,才是家族兴旺最直观的体现。在这个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回娘家的客人越多,越说明这家人丁兴旺、亲情和睦,是让主人家脸上倍有光彩的事情。

这千百年来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如同温暖的炉火,足以驱散任何严寒。

宴席上,舅舅果然端上了那两道令詹晓阳魂牵梦绕的拿手菜——酸甜洋葱炒猪大肠和油光锃亮的炒猪皮。表兄妹们笑着开始“争抢”,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詹晓阳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那熟悉的味道瞬间激活了所有的记忆细胞,酸甜适口,肥而不腻,猪皮q弹有嚼劲……这就是家的味道,是岁月无法冲淡的亲情印记。

他看着席间每一张真诚的笑脸,听着长辈们的关怀和同辈们的嬉笑,心中充满了感恩。重生的意义,不正是为了重新珍惜和陪伴这些生命中最宝贵的人吗?

午饭过后,按照惯例,母亲会带着他们兄弟俩,去走访她娘家这边关系较近的旁亲,以及她儿时的玩伴。

以前的詹晓阳,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找各种借口开溜,要么说回家看书,要么找同龄人玩去,觉得跟着母亲串门很无聊。

但今天,他没有任何不耐烦,主动跟在母亲身边,一家一家地拜访。

他耐心地听着母亲和那些阿婆、婶子们用家乡话聊着陈年旧事,说着谁家的孩子有出息了,谁家的老人身体不好了。

他恭敬地向每一位长辈问好,接过他们递来的糖果花生。他看到母亲在和老姐妹重逢时,眼中闪烁的快乐光芒,那是脱离了日常柴米油盐后,属于她自己的、作为“女儿”和“朋友”的轻松时刻。

詹晓阳忽然明白,陪母亲回娘家,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仪式,更是陪伴她重温作为女儿的旧梦,慰藉她远嫁后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他们走过蜿蜒的村巷,拜访了一户又一户。母亲不厌其烦地向亲戚们介绍着两个儿子,言语中带着自豪。詹晓阳始终微笑着,没有一丝勉强。

直到天色擦黑,他们才告别最后一位亲戚,踏着暮色回家。

走了一天的路,说了不少话,詹晓阳感到有些疲惫,晚饭也没什么胃口。

他跟父母说了一声,便回到自己的房间,想稍微休息一下。或许是太累了,他躺下后竟很快睡着了。

这一觉睡得很沉,直到晚上九点左右才醒来。屋里静悄悄的,父母大概也休息了。

他揉了揉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想到给刘小惠打电话。今天忙了一天,都没顾上跟她联系。

他轻手轻脚地走到堂屋,拨通了刘小惠家的号码。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起,传来刘小惠带着一丝埋怨又有些撒娇的声音:

“喂?你还知道打电话呀?这么晚……我都等了好久好久啦!”

听到她的声音,詹晓阳一天的疲惫仿佛瞬间消散,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诶,从舅舅家回家后睡着了,让我家的宝苦等了,呵呵,要不是大过年的不吉利,我都要扇自己的耳光了。”

“耍贫嘴……”

“好了,乖,你家明天有客人来么。”

“好像有,是我舅舅他们来。”

“行,知道了,那我明天下午去给叔叔阿姨拜年,再你。”

“嗯,等你……”刘小惠再敲了敲话筒。

他也在这边回应着她。

陪伴家人的充实,与恋人的牵绊,在这个正月初二的夜晚,交织成他重生后第一个春节里,最平凡却最温暖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