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环”稳定为一道通往未知的“门”,月背“启明号”在前方铺就了星光“航迹”。这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标志着“最终阶段”开启的事件,像两道来自宇宙深处的最终通牒,悬于人类文明头顶。不再有缓冲,不再有更多的准备时间,抉择的时刻,就在当下。
然而,与外界想象中的慌乱与争论不同,书院内部,以及迅速被同步信息的“智识同盟”高层,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答案,其实早已在长达十数年的应对、挣扎、成长与反思中,清晰无比。
在做出那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最终决定之前,林见鹿在书院主持了一场看似与紧迫局势格格不入,却意义深远的活动——传承的仪式。
仪式的地点,没有选在充满科技感的“灵境”中心或“沉思之间”,而是放在了书院地面园区核心,那棵被精心保留、象征着生命与根基的千年古银杏树下。深秋时节,金黄的叶片如同繁星坠落,铺满了草地,在仿自然光照下,散发着温暖而肃穆的光辉。
受邀参加仪式的,除了书院和“智识同盟”的核心成员(部分通过全息投影),更多的是近十年来在“新文艺复兴”浪潮和一系列危机中涌现出的、年龄在二十五到四十岁之间的年轻俊杰。他们中有在“宇宙语”应用上提出颠覆性构想的数学家,有利用新型材料设计出生态城市的建筑师,有在“蚀骨热”疫情期间开发出关键辅助AI的年轻工程师,也有创作出直指人心、凝聚共识的文艺作品的艺术家。他们是人类文明在压力下淬炼出的、最锐利也最富活力的新一代锋芒。
林见鹿站在古树下,他没有穿往常的研究服或正装,而是换上了一身简约的深色中式立领服装,气质沉静,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他的鬓角已染上更多风霜,但眼神依旧清澈睿智,只是更深处,多了几分即将卸下重担的释然与殷切期望。
沈渊、陈默、埃琳娜、苏晚晴、赵昊等人,分别站在他的两侧或通过投影立于身旁。他们同样不再年轻,脸上带着多年征战的疲惫,但眼神坚定,如同守护着幼苗的古老森林。
“诸位,”林见鹿的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如同古寺晨钟,“我们站在这里,站在一棵见证了千年风雨的古树下,也站在一个文明即将迈向未知深空的岔路口。”
他没有赘述过去的辉煌与艰辛,那些都已被记录在《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每个人的记忆里。他直接切入核心:
“亚马逊的门,已经洞开。月背的航迹,已经点亮。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发现了‘考场’,学会了‘语言’,回答了‘考题’,修复了家园,并且……走到了这最终抉择的门前。”
他的目光落在前排那些年轻人身上,变得无比深邃和温和。
“但推开这扇门,踏上这条航迹,探索门后的世界,航迹尽头的奥秘……这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旅程,终将需要更年轻的力量、更旺盛的精力、更无畏的好奇心去承载。”
“文明,如同这棵古树,需要新陈代谢,需要新的枝桠去触碰更高的天空。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告别,而是为了传递。”
他缓缓抬起手,沈渊庄重地捧过一个古朴的檀木盒。林见鹿打开盒子,取出的并非任何高科技产品,而是一枚造型古朴、材质非金非玉、通体呈现深蓝色、表面雕刻着简化星图与河流纹路的印章。这是利用“宇宙语”凝聚技术和特殊材料打造的“星火之印”,象征着引领文明航向的责任与希望。
“这枚‘星火之印’,”林见鹿将其托在掌心,声音凝重,“它不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代表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是面对未知时永不熄灭的探索之心,是守护文明火种、并将其推向更广阔天地的神圣使命。”
他的目光扫过年轻一代,最终定格在一个约莫三十五六岁、气质沉静中带着锐利的年轻女性身上。她叫星澜,原是“觅音计划”汪明远团队的成员,因在破译“哨兵”信号和构建“盖亚”模型能量模块中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和领导力而被破格提拔,是年轻一代中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
“星澜,”林见鹿呼唤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