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红色警示与偶然闪现的优化绿光交织闪烁。这是一场在数字世界中进行的、关乎文明未来的宏大博弈。
时间在极度专注中飞逝。数天后,一个极度疲惫但带着兴奋的声音从陈默团队中响起:
“找到了!一条……一条理论上可行的‘黄金路径’!”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
在全息沙盘上,一条散发着柔和金光的、相对平滑的曲线蜿蜒前行。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多技术路线并行、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的复杂方案:
1. 短期(5-10年):利用“烛龙”聚变能和升级版电网,快速替代全球大部分化石能源;大力推广“清瘟导引术”简化版衍生出的“生态冥想”,通过大规模集体意识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降低政策推行阻力。
2. 中期(10-30年):全面铺开“光合作用2.0”和“大洋环流引擎”等新型负排放技术,结合“天柱”网络对区域能量场的稳定作用,开始主动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修复气候系统。
3. 长期(30-50年):完成全球能源、工业、交通体系的深度脱碳和循环化改造,实现与地球生物圈的动态和谐共生,文明发展完全构建在可持续的基石之上。
这条路径,在“盖亚”模型的亿万次模拟中,以最高的成功率,平衡了环境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将可能出现的负面冲击降到了最低。
“太美了……”苏晚晴看着这条凝聚了全球智慧的“黄金路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不仅仅是技术方案,这是一幅……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
林见鹿点了点头,正欲下令将这份“气候解决方案”作为人类文明的又一重要答卷,通过特定渠道向“过滤器”展示,并全力推动全球实施。
突然!
“盖亚”模型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刺耳的尖啸警报!
屏幕上,那条刚刚找到的、散发着金光的“黄金路径”,在延伸到某个未来时间节点时,毫无征兆地……断裂了!
断裂点对应的现实时间,大约在方案推行二十年左右。
而断裂的原因,并非来自模型内部的技术或社会变量,模型的追踪箭头,死死地指向了外部现实世界的一个坐标——
亚马逊雨林,那个发光的“环”!
数据显示,在“黄金路径”推演到那个时间节点时,“亚马逊之环”的能量级别会突破某个临界阈值,其引发的全球能量场和气候系统的连锁反应,将彻底颠覆、甚至完全湮灭之前所有的减排和修复努力!
“怎么会这样?!”陈默失声叫道,“这破‘环’……它……它难道是我们解决气候问题的……终极障碍?!”
希望刚刚点燃,就被来自亚马逊丛林的、充满未知与恶意的光芒,当头浇灭。人类文明能否拥有未来,似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能否解开这个突然出现在星球母亲身上的、危险的“环”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