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谁也无法保证,一定能通过那个‘过滤器’的最终评估。那个废墟影像,就是最直接的警示。将文明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一场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考试’,是最大的赌博,也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至于技术……”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得益于十年钻研“宇宙语”的自信,“并非遥不可及。”
他示意陈默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息投影上,浮现出基于“宇宙语”理论推导出的几种革命性技术蓝图:
· “零点能”间歇性汲取装置的小型化模型:虽然还无法实现持续供能,但已经能够为星际飞船提供远超化学燃料和传统核能的、阶段性的巨大推力。
· 基于“时空韧性”理论的亚光速航行优化方案:能够显着降低飞船在接近光速航行时所遭遇的相对论效应和星际尘埃冲击风险。
· 利用“意识相干性”原理构建的、高度稳定的封闭生态系统雏形:这对于维持世代飞船内漫长航行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 以及……从“前辈”文明废墟影像的结构中反向推导出的、某种极其高效的巨型结构材料学线索。
这些技术的出现,虽然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阶段,但却让“火种”计划从一个纯粹的幻想,变成了一个理论上具备可行性的、需要倾注巨大资源去实现的超级工程。
“看,我们并非从零开始。”林见鹿指着那些蓝图,“‘过滤器’给予我们的‘语言’和‘考题’,以及它偶尔透露的‘信息’(比如那片废墟),本身就在为我们指明方向。‘火种’计划,不仅仅是保险,它本身也是我们消化吸收这些高等知识、提升文明科技水平的过程!”
最终,在林见鹿的力主和展现出的技术可行性面前,“火种”计划以“人类文明延续战略备份工程”的名义,获得了通过。它将作为一个最高优先级的补充项目,在不严重影响应对“过滤器”主战线的前提下,整合全球部分资源,秘密进行。
计划的核心基地,选在了远离主要能量节点、地质结构稳定、且便于隐蔽的月球背面。
接下来的数年,人类文明如同一个双核驱动的巨人,一边继续在“宇宙语”的海洋中畅游,努力攻克“哨兵”留下的难题,提升整体文明“潜力指数”;另一边,则调动起庞大的工业体系和科研力量,在寂静的月背,开始了代号“启明”的世代飞船的建造。
巨大的环形工厂在月壤上拔地而起,利用月球资源进行原位建造的技术被快速发展。来自地球的特种材料和关键部件,通过新式的、基于“宇宙语”理论优化的电推飞船,悄无声息地运抵。
“启明号”的设计理念,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诺亚方舟”,它更是一个移动的、自给自足的“微型文明”。它必须能够独立运行数千年,维持内部社会的稳定,保存人类的知识、文化和基因多样性,并在抵达可能的适宜星系后,具备重建工业文明的能力。
这是一项远比建造“烛龙”聚变堆更加复杂、更加宏伟的工程。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科技,更是人类的组织能力、社会结构设计能力和对遥远未来的承诺。
林见鹿偶尔会通过高清晰度的月面监测系统,看着那座在环形山中逐渐成型的、闪烁着焊接火花的庞大骨架。那不仅仅是一艘船,那是人类面对未知命运时,不屈的意志和延续文明的渴望的象征。
然而,就在“启明号”主体框架完成百分之三十,整个“火种”计划步入正轨之时,一个来自渝州“天柱”能源网深层监测站的、最高加密等级的警报,直接送到了林见鹿面前。
警报的内容,让一向沉稳的他,瞳孔也骤然收缩:
“检测到‘天柱’核心能源矩阵下方,约三十公里处的地幔层,出现异常高能反应!能量签名……与东非‘门’及‘哨兵’中子星高度同源!且……该能量反应正在以缓慢但稳定的速度,向地表‘上浮’!”
“根据‘宇宙语’模型初步测算,其目标指向……并非‘天柱’能源网本身,而是……与‘天柱’紧密耦合的、整个渝州及周边区域的……‘人类集体意识场’?!”
“过滤器”……或者某种与之相关的存在,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端口”和“考题”观察人类。它……正在主动地、以某种物理性的方式,接近并试图接触……人类文明的“意识”本身?而这第一次深度接触的地点,竟然选在了“天柱”计划的核心——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