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环形会议室的中央,目光扫过众人:“这场讨论,迟早都会来。既然他们提前引爆了,那我们就正面迎接它。”
“沈博士,帕洛玛女士,”他看向两人,“我需要你们牵头,以书院的名义,在一周内,起草并发布一份《关于人类潜能探索的伦理原则与行动框架》白皮书。内容要坦诚、详实,不回避风险,更要清晰阐述我们的安全边界、伦理审查流程,以及这项研究对于理解意识本质、应对未来文明挑战的潜在价值。我们要做的,不是辩解,是设定标准。”
“晚晴,”他转向全息影像,“需要你协调资源,推动在国家层面,甚至通过IFEc渠道,发起关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全球性、多利益攸关方对话。我们要把讨论从街头抗议和网络骂战,引向更理性、更建设性的轨道。”
“埃琳娜,”他的目光落在工程师身上,“你们的实验不能停,安全标准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准备一次有限的、经过严格审查的公开演示,不是展示‘超能力’,而是展示‘深潜’如何帮助解决具体的、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难题——比如,陈星衍能否借助它,对‘金乌-阿尔法’面临的那个等离子体湍流难题,提出更具突破性的数学见解?”
最后,他看向所有人,语气斩钉截铁:“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见鹿书院探索的,不是制造‘超人’,而是挖掘‘为人’的更多可能性;不是要撕裂社会,而是为了凝聚人类智慧,去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无论是能源、环境还是未知文明的挑战。”
“这场伦理风暴,我们不仅要安然度过,更要借此机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未来方向的引领者。”
指令迅速下达,整个见鹿体系高效运转起来。
一周后,《见鹿书院人类潜能探索伦理白皮书》全球发布,其内容的严谨、坦诚和对潜在风险的前瞻性考量,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论风向。
紧接着,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IFEc框架下的“人类增强技术与文明未来”全球论坛在线上启动,吸引了来自科技、伦理、法律、宗教等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参与讨论,虽然争论激烈,但氛围趋于理性。
而最具有说服力的,是陈星衍在一次小范围、严格监控的公开演示中,在“意识共振舱”的辅助下,成功地将一个困扰了陆知行团队数周的、关于磁场拓扑稳定性的复杂数学问题,简化为一个极其优美且可验证的新模型。当这个模型被“烛龙”算力验证通过时,现场观摩的少数资深科学家们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然后是发自内心的惊叹。
这不是超能力,这是被激发的、极致的创造力。这比任何言辞都更有力地证明了“灵犀入髓”的价值。
舆论的风暴眼似乎正在慢慢平息,见鹿书院以其坦诚、严谨和实实在在的突破,逐渐稳住了阵脚。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林见鹿接到了秦雪从纽约打来的加密卫星电话。她的声音失去了往日的调侃,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凝重:
“见鹿,风向不对。我监测到索恩联盟的核心资金流,出现异常调动。他们并没有因为舆论攻势受挫而收敛,反而……正在将天文数字的资金,通过上百个离岸管道,注入一个刚刚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名为‘方舟基因’(Ark Gene)的空壳公司。这家公司的公开业务一片空白,但我挖到它背后唯一的技术顾问……是哈桑·阿里博士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时,与他争夺过同一个教职、最终失败,并因此对合成生物学和人类增强技术持极端激进立场的——塞缪尔·克罗恩(Sauel Krohn)博士。”
“更重要的是,”秦雪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我动用了一些……非常规渠道,截获到‘方舟基因’与格陵兰‘芬布尔之冬’基地之间,一段极其短暂的加密通讯碎片,破译出的关键词是——‘标本已就位’,‘启动‘净化’协议’。”
林见鹿握着通讯器的手,指节瞬间攥得发白。
索恩……他们真正的杀招,根本不是舆论!舆论狙击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和拖延时间!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另一条更加激进、也更加危险的路径!而“方舟基因”和那个极端激进的克罗恩,结合“标本”和“净化”这样的词汇……
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推测,浮现在林见鹿的脑海。
索恩的目标,恐怕不仅仅是撬动高维能量,他们可能还在并行推动一项……旨在“优化”甚至“重写”人类基因,以强行适应或掌控那种力量的……生物改造计划!
伦理的边界?在索恩眼中,或许从来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