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向台下皇家音乐学院的方向,看到了昔日同学们脸上那种惊讶和若有所思的表情。
他又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柳如烟所在的方向,只见她对自己挑起了大拇指,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一刻,李天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他不仅仅是在展示自己的演奏,更是在向曾经的母校和同学们,展示一种不同的音乐可能性。
一种来自东方的、注重内心与意境的美学。
皇家音乐学院的下马威,被这首看似简单却直抵人心的《秋日私语》,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
而接下来的交锋,显然将更加直接和激烈。
皇家音乐学院交流团所在的区域,气氛明显变得有些凝滞。
学生们脸上的自豪和轻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措手不及的沉默和深思。
他们为这次交流做足了准备。
曲目单上清一色都是能最大限度展示技术难度,体现学院派扎实功底的炫技性作品。
诸如:《冬风练习曲》、《音画练习曲》等等。
在他们的认知里,钢琴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对前人经典极限的挑战和完美复现。
而技巧的辉煌,是衡量水准的首要标准。
然而,李天晓刚刚的演奏,像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冲刷着他们固有的观念。
原来,不需要令人瞠目结舌的指法,不需要复杂到极致的和声。
仅仅依靠动人的旋律、细腻的音色控制和真挚的情感流露,音乐竟然能拥有如此直击心灵的力量?
这种东方美学所强调的“意境”和“情感优先”,是他们训练体系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忽视的一环。
一种“好像哪里出了问题”的念头,开始在一些敏锐的学生心中萌芽。
短暂的休整后,第二位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登场了。
这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生,名叫艾米丽,她试图将气氛拉回他们熟悉的“正统”轨道。
她演奏的是一首《浪漫圆舞曲》,这是一首印象派风格的作品。
整首琴曲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朦胧的意境和通过重复主题,与频繁转调,来营造从忧郁到辉煌的情感张力而着称。
这首《浪漫圆舞曲》,被视为该流派具有探索性的代表作之一。
艾米丽的演奏无可挑剔,技术娴熟,对乐曲的风格把握准确,音色控制也体现了良好的修养。
旋律在她的指尖流淌,时而忧郁沉思,时而焕发出短暂的光彩。
台下的教授们频频点头,这才是他们熟悉的、高水平的学院派演奏。
然而,坐在学生席中的柳如烟,听着听着,却几不可查地轻轻摇了摇头。
她的眼中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
倒不是艾米丽弹得不好。
恰恰相反,她弹得太“标准”了。
标准得像教科书,每一个处理都能找到权威版本的影子。
但却缺少了一种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
它更像是一次精密的“学术重现”,而非一次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柳如烟从中没有听到任何属于演奏者自己的解读,或惊人的灵气。
轮到中央音乐学院这边派出代表。
站起身的,是同样有着西方顶尖音乐学院背景的叶文,她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
与李天晓类似,她也被新教材的理念和曲目深深吸引。
她走到台前,并没有选择任何西方经典曲目来与对方“硬碰硬”。
而是对评委和观众微微躬身,清晰地说道:“接下来,我演奏的曲目,是我们新教材中的入门抒情曲目——《梦中的婚礼》!”
此言一出,皇家音乐学院那边许多学生都露出了惊讶甚至有些轻蔑的表情。
《梦中的婚礼》?
听起来就像一首简单的流行钢琴曲?
这也能登上这种学术交流的舞台?
用来应对艾米丽那首复杂的《浪漫圆舞曲》?
就连查尔斯副院长也微微挑起了眉毛,显得十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