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村社之争(2 / 2)

消息传到无锡县衙,知县对此感到棘手。钱家是本地大族,树大根深,他不想轻易得罪。而议事会乃依上级法令设立,也不能明目张胆地打压。他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只派人下来“劝导”双方“和睦相处,共谋村治”。

消息也通过急递铺,迅速传到了南京议会民政委员会。

顾炎成等人闻讯,意识到这是检验乡约改革成败的关键案例。若永宁村议事会失败,则全国范围内的村社改革都可能夭折。

“此非一村之争,乃新旧治理之道之争!”顾炎成在委员会上疾呼,“若坐视旧乡绅以宗法、谣言扼杀新生议事会,则清丈田亩之成果将付诸东流,乡约改革亦将名存实亡!”

林川得知后,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永宁村之事,议会不宜直接干涉,但需给予原则支持与策略指导。关键在于,帮助议事会站稳脚跟,赢得多数村民信任。”

在他的授意下,民政委员会采取了多项措施:

第一,立即在《大明公报》上,以“乡村新事”为题,匿名报道永宁村的争议,着重强调议事会“公开透明”、“按章办事”与旧式治理“模糊不清”、“倚仗权势”的对比,引导舆论关注基层权力运行的规则之争。

第二,通过无锡县的支持改革派士绅,向陈秀才和议事会传递信息,建议他们暂时搁置争议较大的办学计划,集中精力先做一两件能让大多数村民直接受益的实事,如先将村路修通,并确保账目绝对清晰,每文钱都公示。

第三,请格物院农学方面的学士,编写一份关于如何利用竹林副产品(如竹荪种植、竹编工艺改良)增加收益的简易指南,通过急递铺送至陈秀才手中,为其提供“致富于民”的实在抓手。

得到支持的陈秀才和议事会重整旗鼓。他们不再与钱老太爷在祠堂古树下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是埋头实干。他们首先说服了大部分村民,集中力量,自己动手,清除了路障,并将修路账目一笔笔写在红纸上,贴在村口最显眼处。路修通后,村民进城买卖方便了许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好处。

接着,陈秀才根据格物院的指南,组织了几户有兴趣的村民,尝试在竹林下养殖竹荪,并改良竹编花样。虽然初期规模很小,但看到了额外收入的希望,参与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钱老太爷发现,单纯的阻挠和道德指责,效果正在减弱。村民们开始更关心实实在在的利益。议事会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他的权威,但已经在他的王国里,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竞争对手”。

永宁村的斗争远未结束,钱老太爷仍在利用其影响力设置障碍,双方的博弈渗透在村务的每一个细节。但议事会这棵嫩芽,终于在石头缝里扎下了根,开始顽强地汲取阳光和雨露。这场发生在帝国最微小单元里的“村社之争”,以其最质朴也最残酷的方式,昭示着新制度向基层渗透时,必然经历的刮骨之痛与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