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政令出京门(2 / 2)

“其次,关于助学积分,”孙有才压低声音,“如何评定,尺度在我等手中。诸位乡贤若有意,可象征性捐些书籍、笔墨,本官自会命人记录在案,届时评定积分,必不使诸位吃亏。至于与工程、许可等挂钩之事…容后细细商议,总归不会让支持本官的乡贤失望。”

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未明着对抗朝廷政令,又最大程度地安抚了地方势力,将一场可能的风暴,化解为可控的、利益交换的“合作”。几位乡绅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只要不影响他们子弟攻读经义考取功名的正途,不影响他们在地方的既得利益,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推行方式,他们完全可以接受。

几乎在同一时间,类似的场景在多个州县上演。有的县令如孙有才般“灵活变通”;有的则畏惧士绅势力,干脆将公文束之高阁,只等观望风色;只有少数几位锐意进取或与革新派关系密切的官员,才真正开始着手筹办学堂,招募师资。

……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南京议会。

徐承烈看着各地密报,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案上:“岂有此理!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这些蠹虫,竟敢如此曲解朝廷政令!我看,非得抓几个典型,严加惩处不可!”

沈万三则显得更为冷静,他翻看着几份来自“积极配合”州县关于申请助学积分的文书,冷笑道:“惩处?你看这江都县,上报已兴办‘新式学堂’三所,募集助学捐银五百两。表面文章做得漂亮至极!你若动他,他必喊冤,反咬我等不察下情,苛责地方。”

王贞仪将一份格物院学生私下探访的报告递给林川,忧心道:“林师,情况比想象的更复杂。许多所谓‘新式学堂’,不过是旧塾学挂了个新牌子,教的仍是老一套。所谓格物课,有的请个道士讲炼丹,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蚂蚁上树…长此以往,新政必毁于这些‘软抵抗’之下。”

林川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地图上划过那些出现问题的州县。他深知,这是制度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中梗阻”。皇权不下县,地方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士绅与胥吏的合作。如今新政触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便利用这种盘根错节的地方权力网络,织成了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缓冲网,将来自中央的革新压力层层消解。

“光有政令和利益引导,还不够。”林川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再好的经,也会被

他看向徐承烈和沈万三:“承烈,你刑部与都察院联动,选派干练御史、按察使,成立‘新政巡视组’,明察暗访,重点核查各地学堂是否名副其实,助学积分评定是否公正。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敷衍塞责者,无论官职大小,立即弹劾,按渎职、欺君论处!要让地方官知道,朝廷的眼睛,时刻看着他们。”

“万三,”他又转向沈万三,“你户部配合。将各地助学积分的使用情况、与地方工程招标的关联,全部公开,接受士绅商贾乃至普通百姓的监督。让阳光,照进这些暗箱操作的角落。”

“贞仪,”最后,他看向王贞仪,“格物院尽快制定出新式学堂的教学标准、师资认证体系。我们要给地方提供清晰的、可操作的范本,让他们无法再以‘不知如何办’为借口推诿。”

一道道指令发出,针对“政令出京门”困境的应对策略迅速部署下去。这是一场中央意志与地方惰性、既得利益的无声较量。议会试图用更严密的监督、更透明的规则、更具体的标准,将革新之力,穿透那层厚厚的、由习惯和利益编织的隔膜,真正注入大明的肌体。

风暴,在看似平静的地方官场下悄然酝酿。没有人知道,当巡视组的钦差手持敕令,突然出现在县衙门口时,那些自以为得计的“孙有才”们,将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