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名器(2 / 2)

“果然如此。”林川看着南京发布的檄文抄本,语气平淡,“他们到底还是走出了这一步。”

徐承烈怒道:“王爷!末将请令,愿率精锐南下,剿灭伪朝!”

杨把总则相对沉稳:“王爷,我军虽精,然连续征战,亟需休整。且南方水网密布,气候迥异,我军多为北人,仓促南下,恐非良策。当务之急,仍是稳固北方根基。”

吴秀才补充道:“南京此举,虽显叛逆,然其占据江南财赋之地,掌控漕运命脉,又得南方多数士绅支持,实力不容小觑。且其打出‘拥立福王’旗号,在法统上亦能迷惑不少人。我方虽拥立太子,名正言顺,然若不能尽快在治理上显出成效,恐在人心争夺上落于下风。”

林川点了点头,他深知此时并非大举南下的良机。内部整合、北方建设、军队休整,都需要时间。而南京方面,同样需要时间整合南方力量。

“传令下去,”林川沉吟片刻后下令,“第一,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书,痛斥南京诸臣分裂国家、拥立疏宗(指福王与崇祯关系较远)、形同谋逆之罪,定其为‘伪朝’。通告天下,凡我大明臣民,皆应共讨之。”

这是法理和舆论上的反击,明确正统所在。

“第二,杨都督即日返回辽东,全力经营,以为根本。王尚书(王老栓)统筹北方数省税赋改革,与吴阁老商议,尽快拿出一个减轻民负、鼓励垦殖的章程来。”

这是夯实自身基础,实践“基石”战略。

“第三,暂停对南京方面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徐都督、王指挥使,你们需加强对长江北岸要地的控制,并派细作渗透江南,搜集情报,伺机进行小规模的扰乱和策反。”

这是保持军事压力,为未来做准备。

“他们打他们的旗号,我们建我们的根基。”林川最后总结道,“眼下之争,不仅是刀兵,更是人心与实力。待我北方兵精粮足,制度一新,百姓归心之时,便是南京伪朝灰飞烟灭之日。”

名器已定,大义在手。接下来的,将是一场关乎国运的、更为漫长和复杂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