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征服(2 / 2)

林川看了他一眼,没有批评他的锐气,只是淡淡道:“承烈,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刀剑可以让人屈服,却无法让人心服。南京那些人,掌控着漕运、赋税和大部分读书人的笔杆子。我们若一味用强,即便赢了,也是一个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的大明,如何应对虎视眈眈的西夷和北方的残余势力?”

徐承烈若有所思。

林川继续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立规矩’。在北疆立,在辽东立,在我们控制的每一寸土地上立。让百姓知道,跟着我们,有田种,有饭吃,有法可依,有冤可申。让士兵知道,他们不是在为某一个人打仗,而是在保卫他们亲手建立的这个新世道。只有这样,根基才稳。”

几天后,队伍抵达瑷珲城休整。林川特意去看了城内的新学堂。教室里,十几个汉人、索伦族的孩子混坐在一起,跟着一个老秀才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虽然口音各异,但那份专注,让人动容。

“人之初,性本善……”

朗朗书声传出,与校场上操练的杀伐之音,形成了奇特的对比,却又异常和谐。

阿林保汇报:“开始有些索伦家长不愿送孩子来,觉得读书无用。后来我们规定,识字的以后可以优先进入都护府做文书,或者去商队做通译,还能减免部分赋税,这才慢慢有了人。”

“很好。”林川赞许道,“文化认同,是最高层次的归属。不急,慢慢来。”

在离开瑷珲前,林川收到了盛京转来的又一封密电。电文很短,却字字千钧:

“陛下驾崩。遗诏:传位信王朱由检。南京诸公,疑诏有伪,拒不入京奔丧。”

林川捏着电文,站在黑龙江边,望着滔滔江水,久久不语。

信王朱由检,即历史上的崇祯帝。历史的惯性,在此刻露出了它狰狞的一面。

而南京方面的反应,更是将“拥立新君”这出大戏,直接推向了公开对抗的边缘。

“传令全军,加快速度,尽快赶回盛京。”林川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同时,通电天下:北疆大捷,罗刹远遁。本帅不日将奉大军南下,入京……奔丧!”

“奔丧”二字,他咬得极重。

这不是请求,是通知。更是一种姿态,一种力量的宣示。

南方的暗雷,即将被这来自北疆的凛冽寒风,彻底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