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破庙塾火(1 / 2)

周文远虽能起身,但身体依旧虚弱。破庙的生存压力却与日俱增。官府施粥时断时续,且稀薄得能照见人影。林川知道,坐等救济只有死路一条,必须主动创造价值,哪怕是最微小的价值。

他将目光投向了庙里那几个孩子——石头、丫丫,还有另外两个稍微恢复了些气力的半大少年。他们眼神里的茫然,比饥饿更让人心惊。乱世之中,人若失去希望,便与行尸走肉无异。

“想不想学点本事,以后能多挣口饭吃?”林川在一个清晨,对着围坐在火堆旁的孩子们开口。

石头眼睛一亮:“小虎哥,你能教我们打猎吗?”他见过林川用工牌削尖树枝做简易矛头。

林川摇摇头,捡起一根树枝,在铺了浮灰的地面上划了一下:“我先教你们认字。”

“认字?”丫丫怯生生地问,“认字能当饭吃吗?”

“暂时不能直接当饭吃。”林川坦诚地说,“但认得字,就能看懂官府的告示,知道哪里招工,哪里施粥;会算数,别人就骗不了你的工钱,算得清自己该得多少粮。这比空有一身力气,被人糊弄强。”

他先从最简单的数字和与生存相关的字开始教:“一、二、三……米、粮、田、工。”没有纸笔,地面就是黑板,树枝就是笔。教学方式也极其务实,比如教“田”字,他就画一块方田,解释如何计算亩产;教“工”字,就模拟如何记录出工天数结算工钱。

这种完全脱离“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的教学内容,却意外地吸引了孩子们。因为这些知识直接关联着他们最迫切的生存需求。连周文远在旁听着,都觉得受益匪浅,他种了一辈子地,竟不知田亩产量还能如此精细计算。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附近其他破庙、窝棚里的一些流民孩童,也被家长或好奇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了过来。 破庙角落的“学堂”,渐渐有了十来个年纪不等的学生。林川来者不拒,他教识字算数,也教基本的卫生常识——比如饭前便后要尽量洗手,伤口要及时清理,这些都能减少生病死亡的概率。

这天,林川正在教简单的乘法,用以计算分粮。他让年纪稍大的石头负责模拟分发有限的粥米,丫丫负责记录。

“每人每日应得三合米,现有八人,三日之粮共需多少?”林川问道。

丫丫咬着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划着“三八一十二”,“小虎哥,是……是十二合吗?”

林川还没点头,石头已经掰着手指算出来:“不对,八人三日,是三乘八再乘三……是……是七十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