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天灾应对(2 / 2)

数日后,来自潼关的八百里加急军报打破了凌晨的宁静——铺天盖地的蝗虫,正由东向西,席卷而来!

消息传到正在组织抗旱的泾阳县时,王老汉和村民们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人们惊恐地看到,东方的天际仿佛被一块巨大的、移动的黄褐色幕布所遮盖,伴随着令人头皮发麻的嗡嗡声,越来越近。

“蝗神来了!快跑啊!”有人崩溃大喊。

但能跑到哪里去?

蝗虫群如同风暴般降临。它们落在田野里,树木上,房顶上,甚至人的身上。眨眼之间,那些本就奄奄一息的禾苗被啃食殆尽,连杂草、树叶都未能幸免。天地间只剩下令人齿冷的咀嚼声和翅膀扇动的恐怖噪音。

王老汉瘫坐在自家地头,眼睁睁看着全家的希望被这些可怕的虫子吞噬,老泪纵横,却发不出一点声音。整个关中平原,瞬间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长安朝廷的反应极为迅速。皇帝陈衍连夜召集会议,崔浩呈上紧急拟定的《捕蝗令》。

“陛下,蝗灾虽烈,绝非天意不可违!当发动一切力量,全力扑杀!”崔浩语气坚决,“令各州县,立刻组织官民人等,采用‘篝火诱杀’、‘挖沟掩埋’、‘悬赏收购’等多种方式,昼夜不停,扑杀蝗虫!官府按量收购死蝗,可换粮或钱!各级官吏,必须亲临一线督战,扑蝗不力者,革职查办!”

《捕蝗令》以最快的速度下发各州县。与此同时,朝廷开放的粥棚也开始大规模设立。

在泾阳县衙外,巨大的粥锅支了起来,冒着腾腾热气。饿得眼冒绿光的灾民排起了长队。王老汉带着一家老小,领到了浑浊但能活命的粥汤和几个粗粝的蒸饼。

“朝廷……真的放粮了……”王老汉捧着温热的粥碗,手都在颤抖,几乎不敢相信。周围的灾民们也大多如此,绝望的情绪终于得到了一丝缓解。

县令带着胥吏和衙役,敲着锣奔走呼号:“乡亲们!陛下有旨!天灾无情,朝廷有义!所有受灾农户,本年赋税全免!已缴纳者,抵扣明年赋税!大家不要乱,听从安排,共同扑蝗,度过难关!”

另一边,在田野里,一场人蝗大战已经展开。青壮们被组织起来,有的在田地下风处点燃篝火,吸引蝗虫飞来投入火中;有的奋力挖掘深沟,将蝗虫驱赶入内后用土掩埋;更有孩童妇人,拿着布袋、簸箕,捕捉零散蝗虫,送到里正处计数,以期换点粮食。

场景混乱却带着一种求生的悲壮。官府小吏穿梭其间,登记造册,分发工具,维持秩序。虽然蝗群依旧可怕,但人们不再是束手待毙。

朝廷的救灾体系,在巨大的压力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粮食从官仓和通过漕运从外地调来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虽然不足以让所有人吃饱,但足以吊住性命,避免大规模饿殍的出现。扑蝗的行动虽然无法完全消灭蝗群,却也极大地抑制了其蔓延和繁殖,保住了部分地区的收成。

王老汉一家,靠着官府的救济和扑蝗换来的少许粮食,艰难地熬着。他看着那些虽然疲惫却仍在努力组织救灾的胥吏,看着碗里虽然稀薄却能活命的粥,心中那杆秤,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了那个远在长安、却在他最绝望时伸出援手的皇帝和朝廷。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长安口音的官员,说是御史台的,专门来巡查救灾落实情况,询问是否有官吏贪墨、欺压百姓。王老汉和几个老农被叫去问话,他们大着胆子说了些实际情况,官员们都仔细记下。

后来听说,邻县一个试图克扣救灾粮的县丞被当场拿下,枷号示众。消息传来,百姓们拍手称快,对朝廷的信任又增了几分。

天灾依旧残酷,旱情未能完全缓解,蝗灾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新朝政府没有回避,没有放任,而是以极高的行政效率和强有力的手段,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救灾战争。

这场灾难,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了新朝制度的韧性,也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当王老汉这样的普通农民意识到,即便遭遇灭顶之灾,朝廷也不会抛弃他们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便开始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皇帝陈衍与宰相崔浩的“明君贤臣”形象,通过一道道切实有效的政令和一颗颗救命的粮食,深深地刻印在了万千黎民的心中。帝国的凝聚力,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中,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