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咆哮,此刻已被另一种更加震耳欲聋的轰鸣所掩盖——那是无数脚步、车轮、马蹄踏过木质桥面发出的巨大声响,混合着绞盘转动、号令呼喊、以及远处持续不断的厮杀声,汇聚成一股象征死亡与征服的洪流。
在付出了滩头阵地惨烈争夺的代价后,大秦军强大的工程能力和组织能力,终于开始显现出其决定性的作用。那几条用生命和鲜血护卫下的、最初仅能容数人并行的小小登陆通道,正以惊人的速度,被拓宽、加固、连接,演变为一条条能够通行千军万马的钢铁动脉!
最初的简易栈桥和浮筏被更大、更坚固的预制构件快速替换。来自北岸的工兵部队,如同高效的工蚁,在大秦水师的拼死掩护下,日夜不息地奋战在波涛之上。
他们采用了改进后的浮桥技术:巨大的木筏被并排连接,形成宽阔的桥面;关键节点处,并非完全依赖浮力,而是将包铁的巨大木桩,用重锤和简易的水下打桩机,奋力砸入河床深处,作为坚固的桥墩;桥面两侧加设了护栏,甚至预留了用于防御的弩机位置。
材料通过专门的运输船队,从北岸源源不断运来。力士们喊着震天的号子,将一根根巨木、一块块厚板精准地安装到位。工兵匠师们则在摇晃的浮桥上奔走指挥,确保每一个榫卯、每一道铁箍都牢固无比。他们的效率极高,仿佛不是在建造一座横跨天堑的桥梁,而是在进行一场早已演练过无数次的组装。
一座,两座,三座……
在中路主攻方向,以及东西两翼策应方向,数座大型浮桥,如同一条条巨蟒,顽强地从北岸向南岸延伸,逐渐逼近彼岸那仍在血火中挣扎的滩头阵地。
这等景象,对南岸的北魏守军而言,无疑是噩梦成真!
“放箭!瞄准那些工兵!砸烂他们的桥!”北魏军官声嘶力竭地吼叫,眼睛布满血丝。
更多的箭矢、石弹向着浮桥修建区域倾泻。不时有工兵中箭落水,有桥段被砸得木屑横飞。但北秦工兵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韧性,伤亡者立刻被拖下,替补者迅速跟上,破损处被以最快速度修复。整个建桥过程,竟几乎没有长时间的停顿。
北魏并非没有尝试更积极的破坏。他们残存的、以及从上游紧急调来的小型战船,组织了几次悲壮的自杀式冲锋。这些船只满载着火油、干柴,甚至只是勇悍的士卒,试图撞向浮桥,或至少冲乱建桥的节奏。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严阵以待的北秦水师主力。
“敌船来袭!左翼,拦截!”周禄的命令通过旗语迅速传达。
庞大的五牙战舰如同移动的堡垒,横亘在浮桥与来袭魏船之间。船上的床弩和改良拍竿发出了致命怒吼。
嘭!一支巨大的床弩箭直接将一艘试图靠近的北魏走舸射穿,木船瞬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