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科举风波(1 / 2)

初夏的长安,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甜香,也夹杂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躁动。帝国首次科举取士,终于在万千瞩目与争议中拉开了帷幕。这不仅是寒门士子跃龙门的唯一阶梯,亦是新朝打破数百年门阀垄断、彰显“唯才是举”决心的试金石。整个帝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礼部贡院那重重紧闭的大门之内。

贡院之外,车水马龙。有锦衣华服、仆从如云的士族子弟,神情倨傲,志在必得;更有更多布衣青衫、风尘仆仆的寒门学子,眼神中混合着渴望、忐忑与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卖了微薄的家产,千里迢迢赶赴长安,只为抓住这亘古未有的机遇。

考场之内,气氛更是肃穆到近乎凝滞。高耸的砖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只有巡考官员沉稳而规律的脚步声,以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考题由皇帝陈衍与中书令崔浩亲自拟定,兼涉经义、策论、算学,旨在选拔通晓典籍、明悉时务、能办实事之才。

寒门学子大多伏案疾书,眉头紧锁,额上沁出细汗,将平生所学乃至一路所见民生多艰,尽数倾注于笔端。而部分士族子弟,则显得从容许多,甚至有人偶尔抬眼,与远处巡考的某位官员有瞬间不易察觉的眼神交汇,嘴角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数日鏖战,终于放榜。

贡院外墙之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当那覆盖着礼部大印的皇榜被吏员郑重贴上时,人群瞬间沸腾,向前涌去。惊呼声、欢呼声、叹息声、质疑声……种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几乎要掀翻附近的屋瓦。

“中了!我中了!”一个穿着打补丁长衫的年轻书生,看着榜上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浑身发抖,泪流满面,仰天长啸。

但更多的,是失落和越来越响的议论声。

“怎么可能?!柳家那小子,平日只知走马章台,文章狗屁不通,他居然高中甲榜第七?”

“还有赵侍郎的侄儿,听说考前一个月还在平康坊厮混,策论竟能写得花团锦簇?”

“看看甲榜前列,十之七八,仍是崔、卢、李、郑这些高门大姓!这科举,与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又有何区别?!”

“定然有鬼!我不服!”

质疑声如同野火般蔓延。尤其是几位在士林中颇有才名、此次却意外落第的寒门学子,更是面色铁青,双拳紧握。而一些侥幸得中的寒门子弟,在最初的狂喜后,也被周遭怀疑和愤怒的目光所笼罩,喜悦荡然无存。

骚动很快惊动了有司。数名落第学子联名敲响了长安府衙门口的登闻鼓,血泪控诉科举不公,直指有考官泄题、受贿,有世家子请人代笔、夹带。

消息以最快速度呈报至御前。

紫宸殿内,陈衍的面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他手中捏着一份密报,来自他秘密派遣、混入考生中监听舆论的“察事听子”。另一份,则是崔浩呈上的、关于几个可疑中举者答卷的比对分析——其文风与平日所作截然不同,策论中提及的某些新政细节,甚至超出了公开讨论的范围。

“好,很好。”陈衍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朕给他们机会,他们却把朕的恩科,当成了他们延续门阀特权的游戏场!把科举,当成了又一个可以交易的市集!”

崔浩立于下首,神色凝重:“陛下息怒。此事关乎国朝取士大典的信誉,关乎天下寒士之心,必须彻查,严惩不贷。然,涉事者恐牵连甚广,需……”他是在提醒皇帝,牵一发可能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