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颁布,铸钱监立刻全力运转起来。长安城外的官炉火光冲天,风箱呼啸。墨衡派来的工匠精心雕刻着铜质母钱,上面的“永兴通宝”四字,乃请书法名家书写,端庄大气,充满新朝气象。熔化的铜水被注入统一的钱范,冷却后便是一板板崭新的铜钱。经过打磨、穿绳,闪烁着金红色光泽的、沉甸甸的“永兴通宝”被成箱地运往国库和各地兑换所。
消息传到市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复杂的反应。
长安东、西两市,商贾们议论纷纷。
“朝廷要发新钱了?还要收兑旧钱?”一个绸缎商捻着几枚轻薄如纸的劣钱,又惊又疑,“这……这要是真能换成足值的好钱,倒是天大的好事!以后做生意就省心多了!”
“只怕没那么容易!”另一个老成的粮商摇头,“旧钱这么多,官府哪来那么多铜料铸新钱兑换?再说,这折价怎么算?咱们手里的钱岂不是要亏?”
“没听诏书说吗?私钱一律禁用!咱们库里那些……怕是真要变成废铜了!”有人忧心忡忡。
恐慌之下,有人开始试图尽快花掉手中的劣钱,甚至折价抛售,市场一时更加混乱。
而普通的升斗小民,则更多的是观望和期盼。
“当家的,朝廷说这新钱一枚能当一枚使,沉甸甸的,是真的吗?”一个农妇问她的丈夫。
“皇帝老爷登基以来,说话还算数。减了租税,修了水渠,兴许这次……也是真的吧?”汉子看着手里一小袋掺杂着各种劣钱的积蓄,眼中既有怀疑,也有一丝希望。
兑换所开设之初,门可罗雀。大家都抱着观望态度,谁也不愿第一个去吃螃蟹。
直到几天后,一个胆大的小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拎着一袋乱七八糟的旧钱来到兑换所。吏员们虽然忙碌,却还算规矩,按照颁布的章程,仔细分拣、称重、评估成色,最后给了他一小串崭新的、闪着诱人光泽的“永兴通宝”。
小贩拿着钱,难以置信地掂了掂,又挨个用牙咬了咬,顿时喜笑颜开,冲出衙门就在大街上喊:“真的!是真的好钱!分量足!字儿清楚!”
一石激起千层浪。观望的人群瞬间涌向了各个兑换所。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胥吏试图在折价时做手脚克扣,立刻被巡查的御史发现,当场重责革职。有豪强试图将囤积的巨量劣钱一次性兑换,被官府以“来源可疑”为由严查,甚至揪出了背后的私铸团伙,为首者被依法处决,首级悬挂市曹,以儆效尤。
强有力的手段,加上足值精美的钱币本身,逐渐赢得了市场的信任。人们开始愿意接受并使用“永兴通宝”,因为它“值”。商业交易变得更加顺畅,争吵减少了。国库在回收了大量旧钱熔铸后,也开始有稳定可靠的新钱收入。
虽然短期内,朝廷为铸造和兑换新钱投入巨大,甚至可能暂时亏空,但陈衍和崔浩都明白,此举对于稳定金融、促进商业、增加国库长期收入、乃至树立新朝信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一枚枚“永兴通宝”,如同金色的种子,被撒向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仅统一了价值尺度,更在无声地传递着一个信息:永兴新朝,言出法随,信用卓着。帝国的经济血脉,在一次次的兑换与交易中,正被逐渐导入一条更加健康、稳定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