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安抚百姓(2 / 2)

但安抚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城西赈济点,发生了骚乱。一群地痞流氓试图哄抢粮食,与维持秩序的士兵发生冲突。

“打死这些北秦狗!”为首的地痞大喊,“抢了粮食上山当大王!”

混乱中,几个士兵受伤,粮食被抢走数袋。

王镇恶闻讯大怒,亲率铁鹞军赶到。很快,暴徒被全部擒获。

“将军,如何处置?”校尉请示。

按军法,哄抢军粮当斩。但王镇恶沉吟片刻:“首犯斩首示众,胁从杖责五十,编入劳役营。”

他对着围观的百姓道:“陛下仁德,但法度不容践踏!今后再有作奸犯科者,严惩不贷!”

恩威并施,秩序很快恢复。百姓看到北秦军既仁慈又公正,更加心悦诚服。

更深入的安抚措施陆续展开。陈衍下令成立“姑臧善后衙”,由投降的北凉清官和北秦文官共同组成,负责恢复民生。

第一项措施是“以工代赈”。组织百姓修复房屋、清理街道、疏通水井,不仅发给工钱,还供应伙食。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因此有了生计。

第二项措施是“平抑物价”。北秦从后方调来大量物资,以平价出售,打击奸商囤积居奇。很快,姑臧物价回落到战前水平。

第三项措施最得人心——“均田免赋”。将北凉王公贵族的土地没收,分给无地农民,并免除三年赋税。

老农李老汉分到十亩地时,简直不敢相信:“这...这真是给俺的?”

官吏笑着递上地契:“白纸黑字,陛下金印。好好种地,三年不交租税。”

李老汉扑通跪地,朝着皇宫方向连连叩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教育也在恢复。北秦太学的博士们来到姑臧,开办临时学堂,不仅教授孩童,还开设成人识字班。

最让人意外的是,陈衍对北凉文化的尊重。他下令保护莫高窟等文化遗址,招募北凉文人整理典籍,甚至保留部分北凉官制。

“陛下,为何对这些亡国遗民如此宽容?”有将领不解。

陈衍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凉州百姓,从此便是大秦子民。待子民以诚,子民必以诚相报。”

他的话很快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北凉旧臣出山效力,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配合官府工作。甚至有人主动举报藏匿的北凉残军。

这天,一个老猎户来到军营,献上一张地图:“将军,这是小老儿平日打猎时绘制的祁连山小道图。山中还有秃发傉檀的残部活动...”

王镇恶大喜,重赏老猎户。按图索骥,果然清剿了好几股残军。

一月之后,姑臧城已然焕然一新。街道整洁,市井繁荣,百姓面带笑容,再也看不到战乱的痕迹。

陈衍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中炊烟袅袅,对左右道:“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日姑臧之安定,非朕之功,乃民心所向。”

但他话锋一转:“然安抚易,长治难。接下来要推行秦法,设立州县,开发河西...任重道远啊。”

此时,一个孩童的歌声从街巷传来:“北秦来,开粮仓;皇帝到,免赋税;日子好,笑开颜...”

陈衍微微一笑:“听,这就是最好的捷报。”

安抚百姓,赢得民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意义不亚于之前的攻城略地。而北秦的统治根基,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善政中,悄然筑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