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自由,实则掌控。”崔延之在日记中写道,“北秦的智慧在于,他们用利益换取控制,让人心甘情愿地被约束。”
果然,三个月后,当大多数商人已经习惯新秩序时,北秦颁布了《商路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了商品质量标准、交易规则、纠纷处理程序等,将商贸活动纳入规范化管理。
令人意外的是,商人们普遍欢迎这些规定。因为清晰的规则意味着可预期的交易环境,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天,王镇恶邀请李暠一同巡视玉门关。站在关楼上,望着络绎不绝的商队,王镇恶忽然问道:“侯爷可知陛下为何如此重视丝路?”
李暠沉吟道:“为了商贸之利?”
“不止。”王镇恶摇头,“商路畅通,不仅是物资流通,更是信息流通、文化流通。通过这条道路,大秦可以了解西域乃至更远地方的情况,传播中原文化,最终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
李暠恍然大悟。他这才明白,陈衍的眼光远远超出了商业利益,而是在布局一个更大的战略。
傍晚时分,关外忽然烟尘滚滚,一队特殊的人马引起骚动。来者不是商队,而是一支使团——于阗国的正式使团。
使团长是一位王子,他奉于阗国王之命,前来朝见“大秦天子”。这是西域国家第一次正式承认北秦的宗主地位。
王镇恶隆重接待了使团,当晚在玉门关举行盛大宴会。宴会上,于阗王子表示:“于阗愿与大秦永结友好,开通商路,学习中原文明。”
这个消息很快传回敦煌,再传向长安。这意味着北秦的西域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使团而来的还有一位特殊人物——于阗高僧般若跋摩。他精通佛法,通晓多国语言,希望前往长安翻译佛经。
王镇恶立即派人护送高僧东行,同时写信向陈衍禀报。信中特别提到:“文化相通,胜于千军万马。”
在敦煌,李歆主动请缨负责接待于阗使团后续事宜。他对西域各国风土人情的了解,给使团留下深刻印象。
“殿下对西域如此熟悉,何不主持西域事务?”王镇恶建议道。
李歆沉默片刻,终于点头:“愿为陛下效劳。”
这一刻,西凉的最后一颗钉子被拔除了。李氏家族真正融入了北秦体系,西凉平稳地并入北秦版图。
深夜,王镇恶独自登上敦煌城墙,远望西方。丝路南道已经畅通,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北秦的西部战略才刚刚迈出第一步。
身后传来脚步声,崔浩不知何时也登上城楼。
“第一阶段‘智取’目标达成,”崔浩微笑道,“镇恶将军功不可没。”
王镇恶摇头:“是陛下战略高明。以利诱之,以文化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两人并肩而立,望着城外连绵的营火。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队驻扎的营地,各种语言的歌声隐约可闻,不同民族的音乐交织在一起。
“知道我最欣赏陛下哪一点吗?”崔浩忽然问。
王镇恶挑眉等待下文。
“他不把自己当作征服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整合者。”崔浩目光深远,“在他眼中,没有胡汉之分,只有能否为我所用之别。这种胸怀,才是真正帝王气象。”
远处,一轮明月升起,照亮了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道路,正在一个新的王朝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敦煌的归附,丝路的畅通,标志着北秦西部战略第一阶段的完美实现。但两位重臣都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消化这片辽阔的土地,如何真正融合多元的文化,如何应对必然到来的反弹...
月光下,驼铃声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丝路的故事,也仿佛在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