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未央新主,百废待兴(2 / 2)

处理完最紧急的军务民生,陈衍揉了揉眉心,看向那位书记官:“民生恢复更为长远,却也是根基。长安及周边郡县,历经战乱,户口凋敝,田地荒芜。均田令的细则,要加快完善。鼓励流民返乡,确认地契,分配无主荒地。所需耕牛、粮种、农具,可从缴获中优先拨付。”

他顿了顿,想起慕容月时常提及的细节,补充道:“传令各乡,若有擅长农事、工匠、医卜之人,可至郡县报备,量才录用,给予优待。恢复生产,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一道道命令清晰明确地从这座偏殿发出,如同给这座刚刚经历重创的巨城注入了一道道生机。效率之高,举措之务实,让那些刚刚归附的长安旧吏们都感到惊异。这位新主,似乎与以往那些只知征伐掠夺的胡人首领,或是高谈阔论却疏于实务的江南士族,截然不同。

会议暂歇,众臣将领命匆匆而去。陈衍独自走出殿外,立于高阶之上。

放眼望去,未央宫庞大的建筑群依旧残破,许多宫殿只剩断壁残垣,荒草丛生,诉说着数百年来的沧桑变故。远处长安城内,依稀可见袅袅炊烟升起,那是粥棚开始生火,也是百姓家中重新开灶的迹象。

寒风依旧凛冽,却似乎带来了一丝新的气息。那是泥土解冻的气息,是木材被刨开的气息,是铁匠炉中火星迸溅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

征服一座城,或许只需一夜的血火。

但治理一座城,收复万千人心,却需要日复一日的苦心经营,需要远比战场上更为复杂的智慧与魄力。

陈衍深深吸了一口气,冰冷的空气涌入肺腑,让他疲惫的精神为之一振。脚下的未央宫,是荣耀的冠冕,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东面,是拓跋焘败退的方向,威胁未除;南面,是错综复杂的故国南朝;西面和北面,还有诸多胡族部落摇摆观望。

前路漫漫,荆棘遍布。

但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目光坚定。既然走到了这一步,便再无回头路。他将以这座长安城为基石,用缴获的资财,用手中的力量,用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去实践自己的理念,去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天下”。

修复城防,是为了抵御外侮。

抚恤伤亡,是为了凝聚人心。

整编降军,是为了壮大力量。

恢复生产,是为了滋养根基。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灵,能够真正地喘一口气,能够看到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希望。

他转身走回殿内,那里还有堆积如山的政务等待处理。帝国的车轮,已在他手中缓缓启动,驶向一个未知却充满可能性的未来。而未央宫的第一个新时代,就在这百废待兴的忙碌与沉重中,悄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