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月的疲敌之计如同绵绵阴雨,持续消耗着北魏大军的精力和士气。然而,陈衍深知,仅靠骚扰难以真正击垮拓跋焘这等雄主及其庞大的战争机器。他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而胜利往往源于对手的失误。于是,一个更加大胆、也更危险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成熟——诱敌深入,需先令敌骄。
一日清晨,北魏的哨探像往常一样靠近南岸观察,却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景象。南岸北秦营垒的守军似乎稀疏了许多,以往精神抖擞、甲胄鲜明的巡逻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看起来无精打采、甚至倚着矛杆打盹的士卒。更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隐约看到营寨深处有新的土堆隆起,似乎是在……掩埋尸体?
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迹象越来越多。北秦军白日里应对石炮轰击的弩炮还击频率明显下降,营中活动的身影也大幅减少。偶尔被炮石击中引发的骚动中,传来的哭喊声和混乱似乎也格外剧烈。甚至有胆大的北魏探马趁夜靠近南岸,偷听到对岸传来压抑的咳嗽声和痛苦的呻吟。
流言开始在北魏大营中悄然传播:北秦军中了时疫!
这流言并非空穴来风。陈衍下令精心策划了这一切:
让健康的士卒轮流假装病弱,面色用姜黄等物稍作涂抹,显得蜡黄病态,巡逻时故意显得有气无力。
刻意减少部分区域的守备力量,营造人手不足的假象。
夜间偷偷挖掘一些空坟冢,并故意让对岸察觉。
让一些士兵模仿咳嗽、呻吟,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让声音顺风飘过河去。
甚至故意“疏忽”,让一艘运送“病患”衣物去焚烧的小船被水流冲向北岸,被魏军捞起。
这些真真假假的迹象,逐渐汇聚成一个看似合理的结论:北秦军被困于黄河一隅,人员密集,加之春夏之交,湿气氤氲,爆发了可怕的瘟疫!军心涣散,战力大损!
这个消息让连日来因夜袭而烦躁不堪的北魏将领们精神为之一振。尤其是那些以勇猛着称的悍将,如长孙翰、豆代田等人,纷纷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来到御营向拓跋焘请战。
“陛下!”长孙翰声如洪钟,抱拳道,“南贼天降时疫,此乃天佑大魏!此刻贼军病弱交加,人心惶惶,正是我军强渡黄河、一举踏平其营的绝佳时机!末将愿为先锋,若不能破敌,甘当军令!”
豆代田也急声道:“长孙将军所言极是!区区黄河,岂能挡我大魏天兵?如今南贼已无战心,正是破敌之时!若待其缓过气来,或疫病过去,恐又生枝节!请陛下速速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