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令人牙酸的木头扭曲声和重物下坠的轰鸣,一团团燃烧的火球被抛射出去,划出灼热的轨迹,重重砸在城头或城内!陶罐碎裂,火油四溅,瞬间引燃木质建筑和防御设施,城头陷入一片火海,守军惊慌失措地救火,惨叫声此起彼伏。
“换碎石!”又是一声令下。
这次发射的是装满尖锐碎石的网兜。这些石弹在空中散开,如同致命的霰弹,覆盖大片区域,对暴露在城头的守军造成大面积杀伤。
偶尔,也会发射巨大的整块巨石,用于轰击城墙薄弱处或城门。
炮石日夜不停地轰击,物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很快就能让守军意志瓦解。往往不出两三日,城墙尚未坍塌,守军便已精神崩溃,开城投降。技术的优势,使得攻城战的进程大大缩短,也减少了北府军士卒攀城强攻的伤亡。
钢铁壁垒:精良甲胄的生存保障
当然,并非所有战斗都是远程解决。有时也会爆发短兵相接的野战或巷战。此时,北府军士卒身上穿戴的精良甲胄,便成为了他们最可靠的护身符。
无论是普通的札甲,还是经过陈衍利用焦炭炼铁、冷锻淬火技术改良的筒袖铠、两当铠,其防护力都远非秦军普通士卒的皮甲或简陋铁甲可比。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在野外爆发。数百名秦军溃兵自知逃生无望,红着眼睛发起了决死反扑。
“杀!杀一个够本!”他们嚎叫着,挥舞着环首刀、长矛,冲向一支北府军的巡逻队。
北府军士卒迅速结阵,长矛手在前,刀盾手在后。
“噗!噗!”秦军的矛尖刺在北府军士卒的铁甲上,往往只能划出一串火星,或是勉强刺穿最外层的甲叶,难以造成致命伤。而他们的刀劈砍在坚固的盔甲上,更是常常被弹开,甚至崩出口子。
反观北府军,他们的环首刀采用了更好的钢材,更加锋利坚韧。他们的长矛矛头带有放血槽,破甲能力更强。往往一个照面,装备低劣的秦军便伤亡惨重。
一名北府军什长,身披筒袖铠,如同钢铁堡垒,连续格挡开数次攻击,反手一刀便劈翻了一名敌兵。另一名秦军士卒趁机一枪刺中他的肋部,却只听“铛”的一声,枪尖滑开,只在甲片上留下一道深痕。那什长毫发无伤,怒吼一声,转身便将惊愕的对手砍倒。
这种装备上的巨大差距,极大地打击了秦军的斗志。他们绝望地发现,自己拼尽全力,却难以有效杀伤敌人,而对方随手一击,就可能要了自己的命。这种心理上的崩溃,比肉体上的伤亡更加致命。
技术的力量
一路西进,北府军几乎是以一种碾压的姿态,清扫着通往长安的一切障碍。强弩的超视距打击,炮车的毁灭性轰击,精良甲胄提供的生存保障,共同构成了一套超越时代的战术体系。
陈衍站在行军队伍中,看着这一切,心情复杂。他带来的技术知识,在这个冷兵器时代,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极大地减少了北府军的伤亡,加速了胜利的到来。但另一方面,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屠杀效率,也让他感到一种冰冷的窒息感。这绝非公平的对决,而是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降维打击。
后秦的零星抵抗,在这些钢铁与火焰的造物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同枯草试图阻挡洪流。北府军的士卒们,则对自己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甲胄充满了信心,甚至是一种崇拜。他们知道,自己是带着这个时代最精良的装备在作战,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了无与伦比的士气和必胜的信念。
长安,已然近在咫尺。这座古老的都城,不仅将臣服于北府军的赫赫兵威,更将屈服于其所代表的、无可匹敌的技术力量之下。最后的陷落,只剩下时间问题。而北府军这把由刘裕执掌、经陈衍淬火的利刃,在经历了无数血火考验和技术革新后,已然变得无比锋利,寒光映照之下,天下为之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