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天命在粮(2 / 2)

‘劝捐’门阀! 命陈衍持此观音土饼与蕨根泥,亲赴七大门阀府邸!告诉他们:要么‘自愿’捐出存粮之半数,要么…就请他们的家主,当着全城灾民的面,尝尝这‘延年益寿’的土饼滋味!告诉他们,我刘裕的‘天命’,不在玉玺,而在民心!民心若失,纵有万方玉玺,也挡不住饥民拆了他们的朱门高墙!”

寻代粮源! 命陈衍即刻带人,寻访老农、游医,全力寻找一切可食用的野菜、草根、树皮!务必找到大规模获取、安全食用的方法!活命,比什么都重要!

命令如惊雷炸响!何澹之欲言又止,最终咬牙领命。丁旿则热血沸腾:“末将愿带兵维持粥棚秩序!看哪个狗官敢伸手!”

陈衍默默收起那团蕨根泥和观音土饼,心中沉甸甸,却又有一股热血在涌动。他深知刘裕此举的风险——军粮一旦耗尽,若桓玄残部或北方胡虏趁机来攻,后果不堪设想。但刘裕选择了百姓的活命粮,而非虚幻的“天命”。

陈衍带着一小队兵卒,携带着那份特殊的“礼物”——黑绿的蕨根泥和灰白的观音土饼,再次踏入乌衣巷。这一次,他身后没有沉默的铁浮屠,只有两名捧着“土饼”的普通士兵。

琅琊王氏府邸。当陈衍面无表情地将那块坚硬的观音土饼放在王谧面前华贵的紫檀案几上,并转述了刘裕那句“请家主尝尝滋味”的原话时,王谧的脸色瞬间变得比那土饼还要灰白。他看着那团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泥土,再看看案几一角那方冰冷的“玉玺”,终于彻底认清了现实:在活命与饿死的边缘,所谓的“天命”、“门阀尊严”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刘裕的“天命”,是能让几十万人活下去的实实在在的粮食!

“捐…王家愿捐粮五万石!即刻开仓!”王谧几乎是嘶吼着说出这句话,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被抽走了最后一丝精气神。

其他门阀的反应大同小异。在陈衍带来的“土饼”和刘裕毫不掩饰的武力威胁下,在城外灾民日益高涨的绝望与愤怒浪潮前,囤积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运出高门深院,送入各处粥棚。

与此同时,陈衍一头扎进了寻找替代粮源的艰巨任务中。他带着人冒雨深入荒山野岭,寻访那些在饥荒中艰难求存的老农和采药人。

“将军,此物名蕨根,山中甚多,捣烂滤粉可做饼,然…食之多腹胀,甚至…死人。”一个满脸沟壑的老农指着挖出的肥大蕨根,眼中充满恐惧。陈衍记下了地点和特性。

“此乃观音土,食之暂饱腹,然…不能排,食多必死!”另一个采药人指着灰白色的土层摇头叹息。

陈衍收集了大量样本,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日夜试验。他尝试不同的清洗、浸泡、蒸煮方法去除蕨根中的毒素(氰苷类物质)。失败是残酷的,有大胆试吃的流民因食用处理不当的蕨根饼而中毒身亡。每一次死亡,都像鞭子抽在陈衍心上。

终于,在一个雨夜,他结合老农的经验和反复试验,摸索出“三蒸三晒法”:将蕨根反复蒸透,彻底破坏其毒性酶,再充分晒干磨粉。用此法制作的蕨根饼,虽仍粗糙苦涩,难以下咽,却不再致命,能提供基本的热量。

消息传出,无数灾民涌向山野挖掘蕨根。陈衍组织人手在城外设立简易的蒸晒场,指导灾民处理。虽然清苦,但至少,饿死的人一天天在减少。

台城高处,刘裕与刘穆之俯瞰着城外蜿蜒数里、等待领取蕨根饼的灾民队伍,以及城内袅袅升起粥棚炊烟。雨丝飘落,打湿了他们的衣襟。

“伯渊,你看,”刘裕指着那生机与苦难交织的景象,“这袅袅炊烟,这为一口吃食排起的长龙,才是这乱世最真实的‘天命’。比那深埋寒窖或锁在朱门里的玉玺,重过千钧万钧。”

刘穆之深深一揖:“将军以万民活命为天命,此乃圣王之道。门阀献粮,灾民得蕨,此局虽险,然…天命已在将军囊中矣。”他心中明白,刘裕此举虽冒巨大风险,却真正赢得了民心根基。那些捧着蕨根饼活下来的百姓,将成为新政权最坚定的基石。而“天命不及活命粮”的抉择,也彻底划清了新政权与旧时代门阀清谈的界限。

寒窖中的玉玺依旧冰冷,而建康城内外,为了生存而奔忙的烟火气,正顽强地对抗着春寒与死亡。活下去,才是这破碎山河上,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