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工坊伏击的胜利,证明了炭灰童谣密码的强大。但陈衍并不满足。这套系统用于传递离散指令(如改变计划、示警)效果卓着,但对于日益复杂、需要精密协同的大规模生产流程,尤其是水力锻锤这种需要精确节奏和工序配合的核心设备,就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将指令更无缝、更高效地融入生产本身?
炉火映照下,陈衍看着水力锻锤那沉重而单调的撞击,听着那震耳欲聋的巨响,目光落在旁边废弃堆里几根因共振而嗡嗡作响的空心竹管上。一个灵感如同火星迸溅——声音!利用不同频率的声波!
“阿毛,”陈衍指着那些竹管,“取长短粗细不同的管子来,蒙上最韧的皮膜!我要它们…能唱出不同的‘歌’!”
很快,一座简陋的“声律指挥台”搭建起来。陈衍亲自调试:
频率划分: 他利用竹筒长度、直径、皮膜张力,制造出数个音高不同、穿透力强的基音。每个基音对应一道核心工序:
低沉长鸣(长粗管): “起炉” - 点燃预热炉膛。
短促重响(短粗管): “上砧” - 将烧红铁胚置于锻锤下。
连续快响(中等管): “锻打” - 启动水力锻锤,按此节奏锤打。
高亢清鸣(细长管): “淬火” - 锻打完毕,移入淬火池。
悠扬长颤音(特制带簧片管): “停锤” - 紧急停止或工序结束。
编码组合: 单一音调代表基础指令。而特定顺序的音调组合(如“短促重响”+“连续快响”),则代表更复杂的操作(如“锻打特型甲片,力度加强”)。
传播载体:童谣旋律化! 为了使这些单调的指令音容易被辨识、记忆和执行,陈衍再次借助童谣的力量。他将不同音调对应的工序指令,编入一首简单、朗朗上口的生产歌谣:
“炉火旺(低沉长鸣:嗡——),起红光!
铁儿郎(短促重响:咚!),上砧床!
雷公怒(连续快响:咚!咚!咚!),锻脊梁!
龙宫水(高亢清鸣:叮!),淬锋芒!
风儿歇(悠扬颤音:呜~),收刀枪!”
孩子们被教会了这首歌谣,更重要的是,他们被训练去聆听和辨识指挥台上发出的、对应歌谣词句的特定音调! 他们的耳朵成了最灵敏的接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