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在网游里点满奇葩技能 > 第221章 逻辑嵌合与静默战场

第221章 逻辑嵌合与静默战场(1 / 2)

林乐天的回归,如同给濒临窒息的“回音壁垒”注入了一股纯氧。希望不再是渺茫的微光,而是化为了清晰、尽管依旧布满荆棘的前行路径。他提出的“逻辑嵌合体”计划——在秩序内部制造基于其自身悖论的微小裂痕——将对抗的层面从硬碰硬的能量冲突,提升到了规则理解与智慧博弈的高度。

现实世界,移动指挥车内。

林乐天虽然苏醒,但脸色依旧苍白,身体虚弱。他大部分时间都闭目凝神,意识并非完全沉浸在《新时代》,而是处于一种奇特的“双线程”状态。一部分意识专注于维持与陈昊所在现实世界的锚定,另一部分则如同最精密的探针,通过那极其脆弱、被层层限制的底层通讯通道,小心翼翼地感知并引导着《新时代》世界中的行动。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肆意挥洒“变量”之力,只能作为“总工程师”,提供最关键的蓝图和校准。

《新时代》世界,“回音壁垒”营地。

行动迅速展开,气氛紧张而有序,仿佛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进行一场无声的精密手术。

诺拉和泽拉的工作是基础。她们结合星海同盟的数据库和林乐天传递来的、关于“秩序烙印”运行机制的感知数据,开始构建“逻辑嵌合体”的理论模型。这需要极高的数学和逻辑学造诣。

“第一个嵌合体,基于‘自指悖论’,”诺拉在全息投影上勾勒出复杂的符号逻辑链,“结构核心是一段不断引用自身真值判断的代码,陷入‘真则假,假则真’的无限循环。其能量签名必须完全模拟网络基础维护程序的波动,确保在常规扫描下呈现‘无害待机’状态。”

“第二个,尝试‘无限递归’,”泽拉补充道,“设计一个信息查询指令,其查询目标包含查询指令本身,形成永不返回结果的嵌套循环。将其伪装成网络自检日志的一部分。”

“第三个,利用‘概率云’概念,”林乐天的意志通过通道传来细微的指导,“构建一个模拟微观粒子状态的信息包,其‘状态’始终处于多种可能性的叠加,直到被‘观察’的瞬间才‘坍缩’。将其嵌入环境背景噪音信息流中。”

这些“逻辑嵌合体”本身不具备任何破坏力,也不产生额外能量,它们只是信息的特殊结构,如同设置好的思维迷宫,静静地等待着“观察者”的降临。

接下来是苏安安和小树的工作,这是计划的核心执行环节。

苏安安需要调动奥罗拉能量,将这些抽象的逻辑结构,如同编织最精细的刺绣般,“编织”进新生网络的能量脉络和信息基底之中。这要求她对能量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入微境界。能量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溢出或偏差,必须完美地模拟网络自然运转的纹路,将那些悖论逻辑巧妙地“隐藏”在看似正常的能量循环节点或信息交换接口处。

她屏息凝神,双手虚按在荧光巨树上,翠绿的光华如同拥有了生命的丝线,在她精妙的引导下,渗入网络深处。每一次落“针”,她都感觉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既要确保结构准确,又要时刻感知着那无处不在的冰冷注视,确保能量波动始终维持在“秩序烙印”认为安全的阈值之下。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精神力的消耗巨大。

小树则扮演着“质检员”和“协调员”的角色。它的信息感知能力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被植入的“逻辑嵌合体”与周围网络环境的融合度。它需要确保这些“异物”不会干扰网络的正常功能,同时又要协调整个网络的信息流,避免任何意外的波动触及监视网络。它如同在雷区中穿行的向导,小心翼翼地将苏安安编织好的“陷阱”引导至最合适的位置——通常是那些信息流转频繁,但又并非核心关键的区域,这样既能增加被“观察”的几率,又不会因为位置敏感而引来重点关注。

王小帅和石磊、伊森等人则负责外围警戒和“压力测试”。他们需要维持营地的正常运转,制造出符合“缓慢衰败标本”应有的日常活动迹象,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们会进行一些极低强度的、不会引动烙印反应的网络功能测试,以此来观察和记录“秩序烙印”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模式,为后续调整“逻辑嵌合体”提供数据支持。

这是一场静默的战争,没有硝烟,没有呐喊,只有意识的高度集中和能量的精微操控。时间在无声的忙碌中流逝,一个接一个的“逻辑嵌合体”被成功植入网络的关键节点。

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几次,当苏安安的能量控制出现极其细微的波动,或者小树协调的信息流出现一丝滞涩时,所有人都能立刻感觉到那冰冷的“注视”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带着审视的意味。每一次,他们都不得不立刻停止动作,将一切波动压制到最低,直到那注视感缓缓移开,才敢继续。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

几天后,第一批共计十二个不同类型的“逻辑嵌合体”被成功部署到位。它们如同沉睡的孢子,深藏在网络的肌理之中,静待时机。

“第一阶段完成。”林乐天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凝重,“接下来,就是等待‘观察’的降临,以及……激活‘变量之种’的时机。”

等待,变成了新的煎熬。他们不知道“守墓人”的观察周期是多久,也不知道这些精心设计的逻辑陷阱,是否能真的在秩序的监视网络上创造出那理论上的“盲点”。

在部署完成后的第十七个小时,变化终于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