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初入卫所(2 / 2)

林晚秋心里一沉,王秀芝是文工团的演员,听说一直暗恋陆沉舟,之前就总在背后说她 “乡下媳妇配不上团长”。“随她怎么说,我只要把事做好,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林晚秋咬了口馒头,面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心里却没那么轻松 —— 在集体生活里,流言蜚语往往比真刀真枪更伤人。

下午老张回来了,推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绑着个木箱,里面装着青霉素、链霉素等西药。“陈医生,晚秋同志,这是团部刚批的药,我点一下咱们核对下数量。” 老张掀开木箱,里面的药都用牛皮纸包着,每包上都盖着团部的红章 ——1976 年,抗生素属于严格管控药品,必须凭团部批条才能领取。

三人核对药品时,老张突然叹了口气:“现在药品还是紧张,三营那边有个战士得了肺炎,急需青霉素,可团部只批了五支,根本不够用。” 林晚秋心里一动,想起空间里有青霉素提纯的基础方法,要是能从草药里提取类似成分,或许能缓解药品紧张。但她不敢贸然说出来,只能先记在心里,等晚上回去查空间里的资料。

快下班时,周政委来了,穿着军大衣,手里拿着个搪瓷缸,缸身上印着 “劳动模范”。“陈医生,晚秋同志,今天卫生所情况怎么样?” 他坐在木桌旁,喝了口缸里的热水,“陆沉舟中午找我,说晚秋第一天上班,让我多关照下。”

陈医生赶紧说:“晚秋学得快,上午还帮张班长治好了胃痉挛,手法很稳。” 周政委点点头,看向林晚秋的眼神多了几分赞许:“咱们军营里就需要这样的年轻人,又肯学又能干。以后卫生所要是忙不过来,我再给你们调个人手。”

林晚秋赶紧站起来:“谢谢周政委,我会好好跟陈医生学,不给卫生所添麻烦。” 周政委摆摆手:“不用这么拘谨,咱们都是为部队服务。对了,下个月团里要搞卫生知识普及,你跟陈医生一起准备下材料,给家属和战士们讲讲常见疾病的预防,尤其是冬季防冻伤、防流感的知识。”

回家的路上,林晚秋想着周政委的话,脚步不由得轻快起来。路过家属院的黑板报时,她停下脚步,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 “向雷锋同志学习”,旁边画着个戴军帽的小姑娘。她想起前世在 2025 年的职场里,每天被 KPI 压得喘不过气,而现在,虽然物质匮乏、规矩繁多,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 她不再是被剧情操控的 “早死原配”,而是能靠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林晚秋。

推开家门时,冬冬正坐在小板凳上,用炭笔在纸上画坦克,纸上歪歪扭扭写着 “爸爸的坦克”。陆沉舟坐在旁边看报纸,见她回来,放下报纸站起来:“怎么样?累不累?” 林晚秋摇摇头,走过去拿起画纸:“咱们冬冬画得真好,以后要当解放军,开真正的坦克吗?” 冬冬用力点头:“嗯!我要像爸爸一样,保护妈妈和祖国!”

晚饭是玉米面糊糊配咸菜,林晚秋把早上剩下的白面馒头掰给冬冬,自己喝着糊糊。陆沉舟看着她碗里几乎没有粮食的清汤,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拨了一半过去:“多吃点,明天还要去卫生所,别饿着。” 林晚秋没推辞,默默把那半碗玉米面吃完 —— 在这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夫妻间的体谅,往往就藏在这半碗粮食里。

晚上哄冬冬睡着后,林晚秋悄悄进入空间。第一层的中医典籍馆里,《伤寒论》残卷正泛着微光,她指尖划过书页,“青霉素提纯” 的相关内容缓缓浮现:需要青霉菌、玉米浆、无菌水等材料,还要控制温度在 25-28℃。她皱起眉 ——1976 年的军营里,无菌水和恒温设备都是难题,看来只能先从培养青霉菌开始尝试。

“在想什么?” 陆沉舟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林晚秋吓了一跳,赶紧退出空间。他端着杯热水走进来,杯壁上结着水珠:“看你对着墙发呆,是不是卫生所出什么事了?” 林晚秋接过水杯,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去,暖了整个身子。“没什么,就是在想怎么搞卫生知识普及,周政委让我跟陈医生一起准备材料。”

陆沉舟坐在炕边,看着她眼底的疲惫,心里有些不忍:“要是忙不过来,跟我说,我晚上帮你整理资料。” 林晚秋看着他,突然想起白天马大妮说的流言,轻声问:“陆沉舟,要是有人说我坏话,你会信吗?”

陆沉舟沉默了片刻,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粗糙的茧子磨得她有点痒:“我只信我看到的。你这几天帮家属腌酱菜、救冬子、去卫生所学本事,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别人怎么说,不重要。”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定心丸一样,让林晚秋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细碎的雪粒打在玻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林晚秋靠在陆沉舟肩上,闻着他身上淡淡的硝烟味和肥皂味,突然觉得,1976 年的这个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她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 —— 王秀芝的刁难、药品的匮乏、空间的限制,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陪着,她就有勇气走下去。

“陆沉舟,” 她轻声说,“谢谢你。”

陆沉舟的肩膀僵了一下,然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像在安抚受惊的小动物:“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黑暗中,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没有多余的话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爱情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柴米油盐里的相守,是风雨同舟中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