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转身回到操作台,取过一张卡片,写下三样东西:蓝莓干、黑芝麻、微量陈皮。
这是基础配方里的核心。她把卡片递给记者,从今天起,每月第一个周六,我会在店里教家属们做回忆系列面点。愿意来的都可以学。
记者眼睛一亮:您是说,公开教学?
宋小满点头,有人记不住亲人,那就让食物替他们记着。我不怕谁学会,就怕没人愿意做。
旁边的摄像机已经开始拍摄。镜头里,她站得笔直,旗袍领子扣得严实,头发一丝不乱。
有位老太太颤巍巍地扶着女儿进来,看到宋小满就抹眼泪:姑娘,我老头子昨天吃了你们的拨浪鼓馒头,突然喊我小名了……三十年没这么叫过了。
宋小满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您放心,以后还能常吃着。
记者追问:您不怕别人拿去商用吗?不怕被抄袭?
她浅浅一笑:抄得走手艺,抄不走回忆。我娘留给我的不是几张纸,是半夜擀面的声音,是她边包馅边哼的歌。这些,谁也拿不走。
摄像机一直对着她。她没有躲闪,也没有紧张。反而主动拿起模具,现场演示怎么把面团捏成拨浪鼓的形状。
这里要留个小孔。她一边做一边说,蒸出来才能有声响。老人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小时候那个。
陈砚舟在灶台那边听着,手里的面团已经揉好,分成小剂子,一个个摆在案板上。他没有打断她,也没有靠近,只是偶尔抬头看一眼。
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落在操作台上。面粉像细雪一样在光柱里轻轻飘浮。
记者拍完一段,凑过来问:您以后打算收徒弟吗?
宋小满停下动作,望向陈砚舟。
他正把一屉新包的饺子放进蒸笼,听到问题也没有抬头,只说了句:手艺传人,不传贼。
她笑了。
我想收。她说,只要是真心想学,肯为别人做饭的人,我都愿意教。
前厅陆续有人进来。有预约的家属,有看过新闻特意赶来的观众。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问:阿姨,我也能学吗?我想给我奶奶做个会响的馒头。
宋小满蹲下来,与她平视:当然能。你先学会揉面,再学会听声音。等你做的馒头能让人笑出来,就算出师了。
小女孩用力点头。
记者最后问:您觉得,这门手艺最珍贵的是什么?
她站起身,走到展示架前,把那张写着配方的卡片夹进一本旧笔记本的封面。本子上写着《面点手记》,页角都已经磨毛了。
最珍贵的不是秘方。她说,是有人吃完你的点心,眼里突然有了光。
她转身准备去洗手,迎接第一批来学面点的家属。
灶台边,那碗空了的安神粥还放在原地,碗沿留下一圈浅褐色的印子,是粥干涸后的痕迹。
陈砚舟掀开蒸笼,热气扑面而来,模糊了玻璃窗。
他伸手把一碟刚出锅的锅贴摆上取餐口,油花还在滋滋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