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真理’都是‘正确’的,但并非是客观的。
萨齐因就是如此,他属于第三种,自认为看透了人的本质,宣布「人性本恶」。
恰巧的是,第三种是最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类型,因为它是一种‘解构主义’,建构困难但解构容易。
世间万物被解构到最后都会变得无趣,哪怕是四大名着亦是如此。
‘解构’源于一种傲慢,自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一切的傲慢。
看似是看穿了一切,实际上是一种‘偷懒’,他们放弃了思考、思辨的过程,直接下达了结论,是看似祛魅,实则蒙昧。
萨齐因就是如此,他的实验没有错误,但他也只看到‘人性的一面’,然后就傲慢的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人性的全部。
解构到最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所以他步入了虚无。
萨齐因止步于‘是什么’,而像纳西妲和艾尔海森就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以及‘做什么’。
所以他们俩不会陷入解构主义,因为在解构后他们还会主动的去建构新的内容。
在这点上萨齐因甚至还不如那维莱特,那维莱特可是见证了人性的一幕幕啊。
恶的、善的、伤感的、开心的、幸福的、憎恶的,在一场场的审判上他全都见过,他注视着一切。
这注视的五百年反而让‘虚无’的龙找到了意义。
还有芙卡洛斯看待人类的看法——‘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出美妙的歌剧’。
一出美妙的歌剧,但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好看的歌剧总是多种多样的,芙卡洛斯也在包容着人类的多种多样。
讽刺的是,见证了更多人性的他们选择了与萨齐因完全不同的道路,他们选择相信人类。
好在卡维并没有这种‘傲慢’,所以他注定不会选择萨齐因的选择。
而萨齐因对于卡维的选择还挺满意的,或许如若不是性格、经历的问题的话,他也会选择卡维的道路吧。
过于天才没受过什么挫折的他,完全无法接受这种靠一己之力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窘境。
卡维就没问题了,虽然这么说很扎心,但好在他经常备受打击,早就习惯了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事情了。
【纳西妲继续说道:“在有限的知识边界之内,有人盲目地相信世界的美好,也有人自以为是地谈论世界的丑陋。”】
这句话也很适合说给隔壁的周日听,这也是周日应该踏上列车去看看世界的原因。
纳西妲的这句话还让提瓦特的大人们感受颇深。
怎么说呢,一些人曾经也有过类似菲谢尔的‘中二时期’,只是他们可能要更加‘严重’一些。
或许在肢体动作和表演风格上完全不如菲谢尔,但他们的‘中二时期’会非常的热衷于‘黑深残’、‘阴谋论’。
会觉得只有‘黑深残’的才是艺术,美好的故事过于虚假。
会觉得‘阴谋论’才是真相,一切‘真相’不过是被刻意伪装的谎言,就像‘地平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就是一场阴谋。
现在这些人再想想那时年轻的自己,除了感慨还是感慨,一方面是感慨年轻的自己看的片面,另一面也是感慨自己的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