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终于驱散了连日的寒意,城东临时安置点的氛围早已没了最初的慌乱。
一个月过去,苏沅再去医棚时,看到的不再是挤满伤病的景象。
只有零星几个难民在换药,更多人则忙着收拾行李,脸上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蓝医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苏沅回头,只见之前那个腿被划伤的小男孩,正跟着母亲往安置点外走。
男孩手里还拎着一个小小的布包,“我们要去城西的纺织厂上班啦!厂长说只要肯干活,就能给我们安排住处,还管三餐呢!”
男孩母亲也笑着上前,眼里满是感激:“多亏了黎司令和你们这些好心人,我们才有了活下去的盼头,之前在南边哪敢想还能有份安稳工作。”
苏沅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满是暖意。
这时,蓝玫瑰带着几个商会的人走过来,手里拿着厚厚的名册:“嫣嫣你看,这是安置点的就业登记册,已有三百多难民找到了工作——纺织厂、粮栈、铁匠铺都收了人,还有五十多个年轻小伙自愿参军,昨天已经跟着部队去训练营了。”
她翻着名册,语气里满是欣慰:“商会的商户们都很配合,黎司令还特意给接收难民的店铺免了半年的税,大家积极性高得很!对了,百合还在安置点教孩子们认字,不少难民家长都来旁听,说等安稳了也想让孩子读书。”
苏沅走到安置点的广场上,只见士兵们正帮着最后一批难民搬行李,粮栈的伙计则在给大家分发新领的粮食。
不远处,几个刚参军的年轻人正穿着崭新的军装,跟家人告别,脸上虽有不舍,却透着一股保家卫国的坚定。
“都安排妥当了?”黎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穿着常服,少了几分军装的威严,多了些平和。
看到广场上的景象,他眼底闪过一丝笑意,“比预想中顺利,多亏了蓝家和商会的帮忙。”
“是你的政策好。”苏沅轻声道,“免赋税让商户愿意接收难民,鼓励参军既给了年轻人出路也充实了兵力,一举两得。”
黎琛看着她,语气认真:“光有政策不够,还得有人肯牵头做事,蓝家协调物资、商会动员商户、你守着医棚治病……北城能安稳下来,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顿了顿,指向不远处的学堂,“我已经让人把那里改成了临时学校,等开春了就请先生来教书,让难民的孩子也能上学。”
苏沅心里一动,抬头看向黎琛。
阳光洒在他脸上,柔和了他眉宇间的棱角。
夕阳西下时,安置点的最后一批难民也离开了,只剩下整齐的棚屋和打扫干净的广场。
苏沅和黎琛并肩走着,看着远处炊烟袅袅的街巷,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心里满是踏实。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青石板路上落满了金黄的梧桐叶,踩上去沙沙作响。
黎琛并肩走在苏沅身侧,目光落在她略显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眼眸上,声音比暮色更柔和:“这一个月你在医棚连轴转,瘦了不少,辛苦你了。”
苏沅低头踢开脚边的落叶,嘴角弯起一抹浅淡的笑:“我不过是尽了医者的本分,真正辛苦的是你,既要安排难民的生计,又要筹谋南下的事,听赵副官说你常常忙到后半夜。”
她抬头看向黎琛,眼底带着几分认真,“北城能有现在的安稳,都是你一点一点撑起来的。”
黎琛脚步微顿,转头看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