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百合也笑着跟上,手里拎着个小巧的藤编提篮:“我给你装了些桂花糕和酸梅汤,逛累了正好能歇脚。”
春夏识趣地跟在身后几步远的地方,苏沅则被两位堂姐簇拥着走出巷口。
刚拐过街角,北城的市井气息便扑面而来。
青石板路两旁,绸缎庄的伙计正站在门口招揽客人,门楣上挂着的“祥云”幌子随风飘动。
隔壁的西洋镜铺子前围了一圈孩子,掌柜的敲着铜锣吆喝着“看一看嘞,里面有大洋彼岸的火车轮船”。
不远处的茶馆里传来说书先生的声音,“话说那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
“以前这条街只有两家洋货铺,现在你看!”蓝玫瑰指着前方,“那家卖钟表的,还有隔壁的洋布行,都是去年新开的,我前阵子还在洋布行买了块印花布,做了件新旗袍,回头拿给你看看。”
蓝百合则拉着苏沅停在一家书局前,门楣上“文兴书局”的匾额擦得锃亮:“这就是我管着的书局,后面有个小院子,平时会有些学生来这儿看书,你要是有空也可以来这儿坐坐,我给你留了个靠窗的位置。”
苏沅探头往里看,书架上摆满了线装古籍和新式译本,几个穿着学生装的年轻人正凑在一起低声讨论,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书页上,透着几分安静的书卷气。
往前走了没多久,就到了北城最热闹的天桥附近。
卖糖画的老师傅正握着勺子,在青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龙形,糖浆冷却后,用竹签一提,便成了孩子们追捧的玩物。
旁边的捏面人摊子前,各色面团在师傅手中转眼就变成了孙悟空、林黛玉的模样。
还有卖糖葫芦的小贩,扛着插满红山楂的草把子,吆喝声清脆响亮。
“要不要尝尝这个?”蓝玫瑰指着一家卖炸糖糕的铺子,“他家的糖糕外酥里糯,咬一口还会流糖浆,是北城出了名的老字号。”
说着便拉着苏沅上前,要了三个糖糕,递给苏沅一个:“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苏沅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馅的红糖浆甜而不腻,热乎的气息顺着喉咙往下滑,暖了整个胃。
蓝百合则从提篮里拿出酸梅汤,倒在小巧的白瓷碗里:“慢点吃别噎着,配着酸梅汤正好解腻。”
三人坐在街边的长椅上,看着来往的行人。
穿着长袍马褂的商人、背着书包的学生、挎着菜篮的妇人、穿着军装的士兵,不同身份的人在这条街上擦肩而过,构成了民国北城独有的烟火画卷。
苏沅看着眼前的景象,听着两位堂姐叽叽喳喳地说着北城的变化,偶尔插几句话,心里的陌生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