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八年的北京城,秋高气爽得有些过分。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像极了朱棣老爷子眼里对权力的执着。东宫太子府里,十岁的朱瞻基正百无聊赖地拨弄着蛐蛐罐,忽然听见乳母通报:皇太孙,彭城伯夫人带了位小姐姐来见。
彼时的朱瞻基还不知道,这位被老乡举荐入宫的山东姑娘孙氏,会成为他一生的牵挂,更会在三十年后,以一己之力扛起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孙氏的老家在山东邹平,老爹孙忠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说起来就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可架不住人家有个好老乡——太子朱高炽的丈母娘,也就是彭城伯夫人。这位老太太是个热心肠,见孙氏十岁出头就出落得眉清目秀,还透着股机灵劲儿,当即拍板:这姑娘有福气,我得把她送进宫里去。
永乐八年,孙氏揣着忐忑和好奇踏入东宫。彼时的朱瞻基刚满十二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平日里跟着爷爷朱棣学骑马射箭,跟着老爹朱高炽学治国道理,日子过得又忙又闷。孙氏的到来,像一缕清风闯进了规矩森严的东宫。
两人年纪相仿,孙氏嘴甜会来事,朱瞻基调皮爱闹腾,很快就玩到了一块儿。春日里,他们在东宫的桃花树下捉迷藏,孙氏总能凭着小聪明找到朱瞻基藏身处;夏日里,一起在树荫下听老太监讲三国故事,孙氏还会悄悄给朱瞻基递上冰镇的瓜果;秋日里,跟着彭城伯夫人学做针线,孙氏给朱瞻基绣了个小小的蛐蛐袋,引得朱瞻基爱不释手;冬日里,一起堆雪人,朱瞻基还会把自己的暖炉偷偷塞给孙氏。
太子妃张氏(也就是后来的张太后)对孙氏也十分喜爱,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宫廷礼仪。在东宫上下眼里,这俩孩子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连朱高炽夫妇都默认了这个未来的儿媳。孙氏自己也觉得,等朱瞻基将来继承大统,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后。
可她忘了,大明朝的婚事,最终说了算的是皇帝。朱棣老爷子对这个皇长孙寄予厚望,早就开始为他物色正妃人选。经过一番海选,朱棣看中了济宁指挥使胡荣的女儿胡善祥,理由很简单:胡家清白本分,胡善祥端庄贤淑,还有祥瑞之象。
永乐十五年,一道圣旨打破了东宫的宁静:册立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孙氏为皇太孙嫔。这道圣旨让朱瞻基当场就炸了毛,跑到爷爷面前据理力争:爷爷,我要娶孙姐姐,不要什么胡妹妹!
朱棣是谁?那是从靖难之役里杀出来的狠角色,哪会惯着孙子的小脾气。他板着脸训斥道:婚姻大事,关乎国本,岂容你任性妄为?胡氏贤良,堪为正妃,孙氏侧室,亦合规矩。朱瞻基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初恋变成侧室。
孙氏更是委屈得不行,但她深知宫廷险恶,一句抱怨的话都没说。
大婚当天,看着朱瞻基和胡善祥拜堂成亲,孙氏穿着嫔位的礼服站在一旁,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但她很快就想通了——在这深宫里,哭闹没用,硬碰硬更没用,想要站稳脚跟,只能靠自己。
婚后的日子里,朱瞻基对胡善祥始终淡淡的,反而经常往孙氏的寝殿跑。胡善祥性子柔弱,不擅争宠,每天就知道礼佛念经,对朱瞻基的偏心眼也不怎么计较。而孙氏则把二字发挥到了极致:朱瞻基处理政务晚了,她就亲自下厨做些可口的点心;朱瞻基打猎累了,她就温柔地为他捶背揉肩;朱瞻基和大臣们闹了别扭,她就耐心劝解,还从不干涉朝政。
有一次,朱瞻基因为处理不好江南漕运的问题被朱棣训斥,回到东宫后一肚子火气。胡善祥劝他谨言慎行,结果越劝朱瞻基越烦;而孙氏则拉着他的手,轻声说:皇爷爷也是为了殿下好,殿下慢慢来,总会做好的。再说了,殿下在我心里,已经很厉害了。几句话说得朱瞻基心里暖暖的,对孙氏的宠爱更是有增无减。
洪熙元年,朱高炽登基仅十个月就驾崩了,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登基后,朱瞻基立马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封有金册金宝,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朱瞻基觉得委屈了孙氏,特意跟张太后求情,破例给孙氏也颁发了金宝。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头一遭。
孙氏拿着金宝,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朱瞻基对她的情意没变,但皇后的位置还在胡善祥手里。想要真正坐稳后宫之主的位置,她还缺一个最重要的筹码——皇子。
宣德二年,紫禁城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孙贵妃诞下皇长子朱祁镇!
这个消息让朱瞻基欣喜若狂。要知道,他已经快三十岁了,后宫嫔妃虽多,却一直没有皇子降生,朝堂上下都在为此担忧。朱祁镇的出生,不仅解了朱瞻基的燃眉之急,更让大明王朝有了继承人。
可就在举国欢庆之际,一个流言悄悄传开:朱祁镇不是孙贵妃亲生的,而是她阴取宫人之子为己子。这个说法越传越玄乎,甚至被写进了清朝编修的《明史》里,说孙氏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
那么,这个流言是真的吗?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从当时的宫廷环境来看,孙氏想要偷龙转凤难度极大。彼时张太后还在世,她是出了名的睿智严谨,对后宫之事管得极严。孙氏当时只是贵妃,想要在十个月里瞒过张太后、朱瞻基以及后宫众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孙氏当时已经深得朱瞻基宠爱,还生下了女儿常德公主,完全有机会生下自己的皇子,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万一事情败露,她不仅会失去宠爱,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笔买卖太不划算。
再者,当时朱瞻基急着要皇子,后宫嫔妃谁能生下皇长子,谁就能母凭子贵。如果真有宫人怀孕,早就被张太后和朱瞻基重点保护起来了,孙氏根本没机会下手。
那么,这个流言是怎么来的呢?大概率是因为孙氏后来取代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守旧的文官,觉得孙氏恃宠夺位,破坏了嫡庶有序的礼法,于是就编出这样的流言来抹黑她。
不管流言是真是假,朱祁镇的出生,让孙氏的地位彻底稳固。朱瞻基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行,对孙氏更是宠爱有加。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孙氏当上皇后。
机会很快就来了。胡善祥虽然端庄贤淑,但一直没能生下皇子,只生了两个女儿。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尤其是在皇家,没有皇子就是最大的硬伤。朱瞻基抓住这一点,多次在朝堂上表示:皇后无子,理应让贤。
大臣们一听就炸了锅。胡善祥没犯任何过错,就因为没生儿子就要被废,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内阁首辅杨荣、杨士奇等人纷纷上书反对,说皇后贤德,不可轻废。
朱瞻基铁了心要废后,又不想落下的骂名,于是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孙氏。孙氏多聪明啊,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主动争,反而要表现得。她对朱瞻基说:皇后无过,陛下不可因我而废后,这样会让天下人非议陛下的。
这番话不仅没让朱瞻基打消念头,反而更觉得孙氏懂事体贴。宣德三年,朱瞻基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以胡后无子,愿逊位为由,逼胡善祥上表退位。胡善祥无奈,只能搬到长安宫出家为尼,法号静慈仙师。
同年三月,孙氏被册立为皇后。册立大典当天,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朱瞻基亲自为孙氏颁发金册金宝,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孙氏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一步步走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光。这一刻,她终于实现了从东宫嫔到皇后的跨越,也终于回应了那些年的委屈和等待。
不过,胡善祥的遭遇让很多人同情,就连张太后都觉得对不住她,经常召她入宫,待遇和皇后没什么两样。有一次宫廷宴会,张太后还特意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上首,气得孙氏心里直冒火,却又敢怒不敢言。百姓们也为胡善祥鸣不平,编了句顺口溜:富易交,贵易妻,果然如此!
孙氏对此心知肚明,但她并不在意。在她看来,后宫之争本就是弱肉强食,想要活下去,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不择手段。她现在是大明皇后,只要守住朱瞻基的宠爱,守住儿子朱祁镇的地位,其他的流言蜚语,不过是过眼云烟。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砸懵了孙氏。她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相爱相守二十多年,如今爱人突然离世,留下她和九岁的儿子朱祁镇,还有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
按照朱瞻基的遗诏,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孙氏被尊为皇太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张太后虽然是祖母,但对朝政十分上心,她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老臣,稳定了朝政大局。孙氏也很识趣,知道这个时候不宜出头,于是就安心做她的太后,专心抚养儿子。
可朱祁镇实在不是个省心的主。他从小被孙氏宠坏了,性格顽劣,不爱读书,反而对身边的大太监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趁着朱祁镇年幼,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排挤忠臣,安插亲信,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