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1章 仁孝徐皇后:徐氏凭啥让朱棣独宠一生,死后不再立后?

第51章 仁孝徐皇后:徐氏凭啥让朱棣独宠一生,死后不再立后?(2 / 2)

这一举动,让朝堂上的气氛缓和了不少,不少有才华的建文旧臣也纷纷出来为官,为后来的“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徐氏还十分重视官员的家风建设。她召见了六部尚书和翰林学士的夫人,赐予她们冠服和钱币,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丈夫都是朝廷的栋梁,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作为妻子,不仅要照顾好丈夫的饮食起居,还要时刻提醒他们廉洁奉公,以百姓为重。丈夫贤明,国家才能安定,我们才能安享太平。”这些夫人听了,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会牢记皇后的教诲。

徐氏还十分注重抑制外戚。她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因为暗中帮助朱棣,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要追封徐增寿为侯,徐氏却坚决反对:“弟弟私通藩王,本就是死罪,陛下不追究徐家的责任,已经是天恩浩荡了,怎能再追封他?”朱棣不听,还是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让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徐氏知道后,始终没有向朱棣道谢,还特意召见徐景昌,告诫他:“你父亲的爵位,是陛下格外开恩,你今后一定要谨言慎行,不可仗着外戚的身份胡作非为,否则不仅会丢了爵位,还会连累徐家。”徐景昌听了,吓得连连点头,此后一直安分守己。

在教育子女方面,徐氏更是煞费苦心。她的长子朱高炽,性格仁厚,但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朱棣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更偏爱次子朱高煦,觉得朱高煦勇猛善战,很像自己。徐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特意找机会对他说:“夫君,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必须仁厚爱民。高炽虽然不善骑射,但他体恤百姓,勤于政事,将来一定是个贤明的君主。高煦和高燧,性格过于刚愎,应该让廷臣好好教导他们,不可让他们骄纵跋扈。”

为了让朱高炽得到锻炼,徐氏还经常让他处理一些王府的事务,教他如何赏罚分明,如何安抚百姓。有一次,朱高炽处理一件民间纠纷时,因为过于仁慈,没有严惩犯错的人,朱棣得知后很生气。徐氏却替儿子辩解:“夫君,治理百姓,应以教化为主,惩罚为辅。高炽虽然没有严惩那人,但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赔偿了受害者的损失,这不是比单纯的惩罚更好吗?”朱棣听了,觉得有道理,对朱高炽的看法也渐渐改变了。

除了处理朝政和教育子女,徐氏还不忘着书立说。她摘录《女宪》《女诫》的精义,写成了《内训》二十篇,又编纂了《劝善书》,颁行天下。《内训》主要教导宫中妇女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劝善书》则收集了历代的嘉言善行,倡导人们积善积德。这两部书在当时影响很大,不仅宫中女子争相阅读,民间的女子也纷纷效仿,徐氏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贤后典范”。

据说徐氏还曾写过一部佛经,名叫《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相传有一年正月初一,徐氏焚香静坐时,梦见观世音菩萨现身,授予她这部佛经,并告诉她,这部经能消弭灾祸,劝人向善。徐氏醒来后,凭着记忆写下了这部经,后来朱棣还特意让人将其刊印发行,流传甚广。不过这事儿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究竟是真是假,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徐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徐氏的一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永乐朝的天空。她不仅是朱棣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战友。朱棣登基后,经常忙于政事,有时候到了午后还没吃饭,徐氏就陪着他一起挨饿;有时候朱棣熬夜批阅奏章,徐氏就坐在一旁,为他研墨递茶,默默陪伴。有一次,朱棣因为朝堂上的事情心烦意乱,回到后宫后大发雷霆。宫女们吓得瑟瑟发抖,徐氏却走上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夫君,万事都有解决的办法,何必如此动怒?伤了身体就不好了。”朱棣看着她温柔的眼神,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大半,握着她的手说:“还是皇后最懂我。”

可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却没能陪伴朱棣太久。永乐五年七月,徐氏病重。朱棣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政事,日夜守在她的床边,亲自为她端药喂饭。他还下令,遍寻天下名医,只要能治好皇后的病,赏赐千金,官升三级。可即便如此,徐氏的病情还是一天天加重。

临终前,徐氏拉着朱棣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夫君,我不行了。往后,你要爱惜百姓,广纳贤才,善待宗室,不要骄纵外戚。还有,那些在靖难之役中守城的将士和妇女,你要好好赏赐他们。”朱棣泪流满面,哽咽着说:“皇后放心,朕都记下了。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还要一起去北平,一起看长城呢。”徐氏微微一笑,闭上眼睛,永远地离开了他,享年四十六岁。

徐氏的去世,对朱棣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连续数日不上朝,甚至哭到数次昏厥。宫女们说,那些日子,皇宫里天天都能听到皇帝的哭声,让人听了心碎。朱棣为徐氏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她为“仁孝皇后”,还下令全国哀悼。他还决定,为徐氏建造一座宏伟的陵墓,让她在地下也能享受尊荣。

于是,朱棣派人在北平昌平的天寿山选址,历时四年,建成了长陵。长陵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神道上的石像生栩栩如生,祾恩殿的木构建筑更是巧夺天工。永乐十一年,徐氏的梓宫从南京出发,运往北平长陵安葬。朱棣亲自护送,一路上,他不顾路途劳累,每天都要到梓宫前祭拜。到达长陵后,朱棣看着徐氏的灵柩被缓缓送入地宫,心中充满了不舍。他站在地宫门口,久久不愿离去,喃喃地说:“皇后,你先在这里等着,朕百年之后,就来陪你。”

徐氏去世后,朱棣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后宫里虽然有不少妃嫔,但他心中始终只有徐氏一个人。他经常独自一人来到长陵,坐在徐氏的墓前,回忆着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看到长陵的海棠开了,就想起了当年在徐达府里,那个踮着脚够书的小姑娘,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朱棣还按照徐氏的遗愿,重用建文旧臣,善待百姓,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强盛,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局面。他派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他命人编纂《永乐大典》,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五次亲征漠北,巩固了明朝的北部边防。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徐氏生前的辅佐和教诲。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的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按照他的遗愿,大臣们将他的灵柩运往长陵,与徐氏合葬。这座见证了两人深情的陵墓,从此成为了明朝帝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徐氏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出身名门,却不骄不躁;她身为皇后,却勤俭贤明;她辅佐丈夫,却不越权干政;她教育子女,却不严苛刻薄。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赢得了朱棣的深爱,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也赢得了历史的赞誉。

正如朱高炽在《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所说:“母亲徐氏,贞静诚一,辅佐父亲建立功业,其孝心和品行名扬天下。”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