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皇后之后,马秀英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她下令后宫之人,不准穿华丽的衣服,不准佩戴贵重的首饰,饮食也要清淡,不准铺张浪费。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平时穿的衣服都是旧的,破了就缝补一下继续穿;宫里的丝绸织物下脚料,她也不让浪费,让人收集起来,做成衣服和被褥,送给孤苦无依的百姓。
有一次,一个宫女见马秀英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忍不住说:“皇后娘娘,您是天下之母,怎么能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呢?不如让工匠给您做几件新的吧。”马秀英笑着说:“宫女此言差矣。如今国家刚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库也不充盈,我作为皇后,更应该以身作则,厉行节俭。要是我都铺张浪费,听了,十分惭愧,再也不敢提做新衣服的事了。
马秀英不仅自己节俭,还经常劝朱元璋不要铺张浪费。有一次,朱元璋想修建一座新的宫殿,马秀英得知后,对他说:“夫君,如今百姓刚刚摆脱战乱之苦,需要休养生息。修建宫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如把这些钱用在救济百姓、发展生产上,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朱元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
作为皇后,马秀英还十分重视后宫的治理。她借鉴宋代贤后的做法,在后宫中提倡“仁厚”之风,善待每一位嫔妃和宫女。有一次,一个宫女不小心打碎了朱元璋心爱的花瓶,朱元璋大怒,就要下令处死宫女。马秀英连忙上前劝阻,说:“夫君息怒,宫女也是一时失手,并非有意为之。再说,杀人容易,可一旦开了杀戒,后宫之中就会人人自危,不利于后宫的稳定。不如饶了她这一次,让她以后多加小心就是了。”朱元璋听了她的话,慢慢冷静下来,饶了宫女的性命。
马秀英对嫔妃们也十分宽容。她知道朱元璋后宫嫔妃众多,难免会有争风吃醋之事,因此经常教导嫔妃们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她还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分给嫔妃们,让她们感受到皇后的关爱。在她的治理下,洪武朝的后宫一片祥和,没有出现过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事情,这在历代王朝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除了治理后宫,马秀英还时常关心朝政,巧妙地劝谏朱元璋,避免了不少冤案错案。朱元璋性格急躁,猜忌心重,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动不动就大开杀戒,许多功臣勋将都因此受到牵连。马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这样下去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因此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委婉地劝谏。
参军郭景祥驻守和州时,有人诬告他的儿子持槊要杀父亲。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处死郭景祥的儿子。马秀英得知后,连忙对朱元璋说:“夫君,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要是杀了他,郭家就断后了。而且,仅凭一人之言就断定他有罪,未免太过草率。不如派人去调查一下,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朱元璋觉得马秀英说得有道理,就派人去和州调查,结果发现果然是有人诬告,郭景祥的儿子是被冤枉的。就这样,马秀英救了郭景祥儿子的性命,也保住了郭家的香火。
李文忠镇守严州时,杨宪因为嫉妒他的才能,诬告他有违法行为。朱元璋听信了杨宪的谗言,就要下令把李文忠召回京城治罪。马秀英得知后,连忙劝阻说:“夫君,严州是边境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易轻易撤换守将。而且李文忠一向忠心耿耿,作战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怎么可能会有违法行为呢?说不定是杨宪嫉妒他,故意诬告他。不如再派人去严州调查一下,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朱元璋听从了马秀英的建议,派人去严州调查,结果发现李文忠果然是被冤枉的。后来,李文忠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最着名的莫过于马秀英救宋濂的故事。宋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老师,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后来,宋濂的长孙宋慎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要处死宋濂。马秀英得知后,十分着急,她对朱元璋说:“夫君,宋濂是你的老师,也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他一生教书育人,品德高尚,怎么可能会参与谋反呢?再说,宋濂已经退休在家,远离朝堂,就算他的长孙犯了罪,也不应该牵连到他啊。我们普通人尚且知道尊师重道,更何况是帝王呢?”
朱元璋听了,不为所动,依旧坚持要处死宋濂。马秀英见劝谏无效,就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救宋濂。当天晚上,马秀英陪朱元璋吃饭时,既不吃肉,也不喝酒。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就问她:“皇后,今天的饭菜不合你的胃口吗?怎么不吃不喝呢?”马秀英回答说:“我不是不想吃,而是在为宋先生祈福。宋先生是天下的贤才,如今却要被处死,我心里十分难过,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为他祈福,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朱元璋听了马秀英的话,心里十分感动,也意识到自己太过冲动了。他想了想,宋濂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贤才,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就这样杀了他,确实有些可惜。于是,第二天,朱元璋就下令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在茂州。
马秀英不仅关心功臣勋将,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她身居深宫,却心系天下苍生,每当遇到灾荒年月,她总是带领宫里的人吃素,甚至吃粗麦饭和野菜羹,为百姓祈福。朱元璋见她如此,心里十分不忍,说:“秀英,我已经采取了救荒赈灾的措施,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马秀英叹息着说:“夫君,与其等到灾荒发生了再去救济,不如平时就做好储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元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马秀英还十分重视教育。她见太学院的学生们生活清苦,就建议朱元璋设立“红板仓”,专门负责给太学院学生的家属提供粮食。朱元璋听从了她的建议,设立了红板仓,让太学院的学生们能够安心读书,没有后顾之忧。在马秀英的推动下,明朝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洪武年间,朱元璋想要发行宝钞,可筹备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有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对他说,要想发行宝钞成功,必须取秀才的心肝。朱元璋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很不吉利,心里十分不安。马秀英得知后,连忙解释说:“夫君,这个梦并不是说要杀秀才,而是说秀才们的心肝,就是他们用心撰写的文章和计策。发行宝钞是一件大事,需要集思广益,不如召集天下的秀才,让他们为发行宝钞出谋划策,这样肯定能成功。”朱元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召集天下的秀才,让他们为发行宝钞献计献策。在秀才们的帮助下,宝钞终于成功发行,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马秀英就是这样,用她的智慧和善良,一次次化解危机,一次次劝谏朱元璋,为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元璋也十分敬重她,经常在百官面前说:“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朕有秀英,如得良相,天下何愁不治?”
洪武十五年八月,南京的天气渐渐转凉,可皇宫里的气氛却比寒冬还要冰冷。马皇后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朱元璋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下令遍寻天下名医,为马皇后诊治。可马皇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名医们束手无策。
马皇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看着日夜守在床边的朱元璋,心里十分不舍,但也十分清醒。她知道朱元璋的性格,要是自己服药后病情没有好转,他肯定会迁怒于医生,到时候又会有很多人因此丧命。于是,马皇后坚决不肯服药,朱元璋劝了她好几次,她都摇头拒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已经病入膏肓,就算服用了药物,也无济于事。何必因为我,而连累那些医生呢?”
朱元璋见马皇后态度坚决,只能无奈地放弃。他坐在马皇后的床边,握着她的手,回忆起两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从濠州城的相识相知,到战场上的生死与共,再到登基后的相濡以沫,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让朱元璋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秀英,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么办?天下百姓怎么办?”
马皇后看着朱元璋,虚弱地说:“夫君,我死之后,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治理天下,要以仁为本,善待功臣,体恤百姓。不要轻易杀人,要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后宫之事,你也要好好打理,让嫔妃们和睦相处。我这一生,能嫁给你,能陪伴你平定天下,我已经很满足了。”
马皇后还叮嘱朱元璋,自己死后,丧事要从简,不要铺张浪费,不要打扰百姓。她说:“我出身贫寒,能有今天的地位,全靠夫君和百姓的支持。我死之后,不要为我修建豪华的陵墓,不要举办隆重的葬礼,只要能安安静静地入土为安就好。”
洪武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马皇后在坤宁宫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一岁。消息传出后,整个皇宫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宫女嫔妃们哭成一团,百官们也纷纷上书,请求为马皇后举行隆重的葬礼。朱元璋更是悲痛欲绝,他下令,京城的文武官员服丧二十七天,素服一百天;皇宫内的嫔妃、官员妻女一律不准佩戴首饰、施脂粉;外地官员穿丧服三天,军民素服三天;全国停止音乐祭祀一百天,禁止官员婚姻嫁娶一百天,军民禁止嫁娶一个月;京城禁止屠宰四十九天,外地禁止屠宰三天。
同年九月,马皇后被葬于明孝陵。明孝陵位于紫金山中峰南麓,是朱元璋早就为自己和马皇后修建的陵墓,于洪武十四年正式动工,历时一年多建成。马皇后的葬礼十分隆重,朱元璋亲自为她撰写了墓志铭,赞扬她的贤德。葬礼当天,南京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走上街头,为马皇后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悲痛万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失去妻子的痛苦中走出来。他经常独自一人来到马皇后的灵前,对着马皇后的画像自言自语,回忆两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有一次,他看着马皇后的画像,忍不住哭着说:“秀英,你走了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像你这样劝我了,再也没有人能像你这样关心我了。”
马皇后去世后,有大臣建议朱元璋按照旧例,让一些宫女为马皇后殉葬。朱元璋听了之后,当场就发了火,把那个大臣骂了一顿。他说:“秀英一生仁慈,最见不得杀人,你们让宫女为她殉葬,这不是违背她的意愿吗?从今往后,不准再提殉葬之事!”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决定,不再立皇后,因为在他心里,没有人能取代马皇后的位置。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变得更加暴躁多疑,再也没有人能像马皇后那样劝住他。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胡惟庸案,在马皇后的干预下,并没有牵连太多人;可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再次掀起胡惟庸案的波澜,先后有三万多人受到牵连被诛杀。如果马皇后还在,想必不会让这样的惨剧发生。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临终前留下遗诏,要求与马皇后合葬于明孝陵。就这样,这对相伴一生的夫妻,在死后终于又团聚在了一起。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为马皇后上尊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朱厚熜又为马皇后加上尊谥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这也是明代皇后中谥名最长的一个。
她从一个乱世孤女,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后,用她的智慧、善良和坚韧,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治理国家,赢得了朱元璋的敬重和爱戴,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赞誉。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一个王朝的走向。
正如《明史》所赞誉的那样,马皇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她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更是天下百姓的“慈母”。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