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定局势,述律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她以去给耶律阿保机传话为借口,令一百多个可能成为政敌的大臣给耶律阿保机殉葬。这一做法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却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那些原本想要挑战述律平权威的人,看到她如此果断狠辣,都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述律平的这一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其中,平州人赵思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当述律平令他殉葬时,赵思温不仅不肯去,反而说:“太后是耶律阿保机最亲近的人,她更应该给耶律阿保机陪葬。”这句话,让述律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她不答应赵思温的要求,就会被人认为是言而无信,无法服众;但如果她真的去陪葬,契丹的局势又将陷入混乱。
关键时刻,述律平展现出了她的智慧和果断。她解释说:“儿子幼小,国家无主,我不能追随耶律阿保机于地下。”接着,她砍下一只手腕,令赵思温将手腕放在墓中,以做殉葬。这一惊人的举动,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赵思温也被述律平的勇气和果断所震慑,不敢再反抗,最终幸免于死。而述律平“断腕太后”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述律平成功地稳定了契丹的局势。但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要想真正掌控局势,还需要选出一位合适的新皇帝。在她心中,早就有了人选,那就是她的次子耶律德光。
公元927年,述律平主持召开了贵族大会,推举新皇帝。她中意次子耶律德光,想立他为帝。于是,她让耶律德光和长子耶律倍各自骑着马,在营帐前等候酋长们的选择。这一招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因为酋长们都知道述律平的想法,谁也不敢得罪她,所以纷纷争着去拉耶律德光的马缰绳。
述律平见此情景,顺水推舟,宣布立耶律德光为帝。就这样,耶律德光在母亲的支持下,顺利登上了皇位,即辽太宗。而耶律倍,则因为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心中充满了不满和委屈。他觉得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却被母亲剥夺了皇位,于是,他率领几百名骑兵,想要投奔后唐,却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后阻止,后被遣送到东丹。
耶律德光即位后,尊述律平为“应天皇太后”,将军国大事都交给她处理。从此,述律平成为了契丹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权倾朝野。她虽然身处后宫,但对国家大事却了如指掌,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外交,她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在政治上,述律平继续推行耶律阿保机时期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部落贵族的势力。她重用汉族官员,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促进了契丹的汉化进程。在军事上,她积极支持耶律德光的扩张政策,为他出谋划策,调配兵力。在她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多次率军南下,与中原王朝发生战争,扩大了契丹的版图。
然而,述律平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与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耶律德光虽然尊述律平为太后,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和抱负的皇帝,不愿意事事都听从母亲的安排。而述律平则习惯了掌控一切,对耶律德光的一些做法并不认同,两人之间时常发生争执。
其中,最让述律平不满的,就是耶律德光对中原地区的扩张政策。述律平认为,契丹人不适合在中原地区生活,而且连年的战争也给契丹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她主张与汉人和好,停止战争。但耶律德光却一心想要南下,夺取中原的土地和财富,实现自己的野心。两人为此争论不休,但最终,耶律德光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继续率军南下。
尽管与耶律德光存在矛盾,但述律平在契丹的威望依然很高。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手段,牢牢地掌控着朝政大权,成为了契丹帝国中不可撼动的人物。而她的传奇故事,也在契丹的大地上继续流传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公元947年,对于契丹来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平定后晋后,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耶律德光的死,再次让契丹帝国陷入了混乱之中。
当初耶律阿保机去世时,述律平杀死了许多酋长和将领,这次耶律德光又突然病逝,酋长和诸位将领们都很担心述律太后又要大开杀戒,于是他们决定策划推举耶律倍的儿子耶律兀欲为皇帝。耶律兀欲是耶律倍的长子,他深受叔父耶律德光的喜爱,经常随军出征,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
述律太后原本想立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为帝,听说耶律兀欲自立为帝后,勃然大怒。她认为,耶律倍曾想离开契丹,投奔后唐,实在大逆不道,不应该立他的儿子耶律兀欲为帝。于是,述律太后派遣耶律李胡带兵征讨。
然而,耶律李胡是个不争气的家伙,他根本不是耶律兀欲的对手,跟耶律兀欲的大军甫一接触,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述律太后闻讯后怒不可遏,她决定亲自披挂上马,驻军上京城外的潢河岸边,准备和孙子耶律兀欲决战。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皇族重臣耶律屋质挺身而出,极力劝谏太后跟孙儿讲和,以免骨肉相残、贻害国家。耶律屋质对述律太后说:“如今国家动荡,百姓渴望安宁,如果太后和皇帝之间发生战争,只会让契丹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请太后三思啊!”述律太后听了耶律屋质的话,心中也有所动摇。她知道,耶律屋质说得没错,如果真的打起来,契丹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耶律兀欲也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他虽然已经称帝,但根基不稳,如果真的与祖母述律太后开战,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在耶律屋质的协调下,述律太后与耶律兀欲决定进行谈判和解。
双方在潢河横渡会面,一见面就互相埋怨指责,气氛剑拔弩张。耶律屋质见此情景,赶忙站出来打圆场。他指出双方都有错误,述律太后假托耶律阿保机的遗命,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却不立长子耶律倍,这样做不合规矩;而耶律兀欲自立为帝,不尊重述律太后,也是不对的。在耶律屋质的调解下,双方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开始进行谈判。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史称“横渡之约”。根据约定,述律太后承认耶律兀欲的合法地位,而耶律兀欲则给予太后、耶律李胡优待。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然而,述律太后是个刚毅狠厉之人,轻易不肯认输。她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横渡之约”,但内心底却是极度不服气。所以在“横渡之约”达成后不久,述律太后便再生异心,准备发动政变废黜辽世宗耶律兀欲,并将耶律李胡扶上帝位。
然而,母子俩的计划尚未实施便被人告发。耶律兀欲闻讯后先发制人,下令将祖母、叔父囚禁于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严禁他们出入。曾经权倾朝野、威风八面的述律平,就这样成为了阶下囚,她的传奇人生也从此画上了句号。
公元953年,在祖州被幽禁6年时间的述律平薨逝,终年75岁。死后,她与耶律阿保机合葬于祖陵。随着述律平的离世,属于她的那个时代也彻底结束了,但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
参考《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