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2章 宪圣慈烈吴皇后:四朝更迭心自若,母仪天下德流芳

第42章 宪圣慈烈吴皇后:四朝更迭心自若,母仪天下德流芳(2 / 2)

在后宫管理方面,吴氏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她深知后宫和谐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因此对待其他嫔妃,她从不嫉妒打压,而是以礼相待,公平公正地处理后宫中的各种事务。她还经常教导嫔妃们要遵守宫廷规矩,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在她的管理下,后宫秩序井然,一片祥和,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往那种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

不仅如此,吴氏还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她曾让人绘制《古列女图》,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时刻以此为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贤德的皇后。她还取《诗序》之义,给自己后宫的居所挂了一块“贤志”的牌匾,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在她的影响下,后宫中的嫔妃们也纷纷效仿,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整个后宫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

高宗赵构由于在战乱中受到了太多的惊吓,身体落下了病根,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夭折后,南宋朝廷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无奈之下,高宗只好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过继为自己的养子。

当时,高宗召宗室赵伯琮入宫,收为养子,并让张贤妃抚养。赵伯琮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而此时还是才人的吴氏,看到高宗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发愁,也想为高宗分忧,于是她也向高宗奏请抚养一个孩子,最终她收养了宗室赵伯玖,并将其更名为赵璩。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备受高宗宠爱的张贤妃红颜薄命,不幸一病不起,最终香消玉殒。张贤妃去世后,赵伯琮便也归吴氏抚养。按照古代宫廷的惯例,母以子贵,吴氏完全可以为了让自己收养的儿子赵璩获得继承权,而虐待甚至残害赵伯琮。但吴氏却没有这样做,她有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对待两个养子一视同仁,毫无亲疏之别,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教育。

在吴氏的悉心教导下,赵伯琮和赵璩都成长为了优秀的青年。赵伯琮性格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为人正直善良,深得高宗和吴氏的喜爱。而赵璩也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在文学和武艺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储的问题愈发紧迫,高宗在赵伯琮和赵璩之间犹豫不决。

吴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必须要慎重考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她发现赵伯琮更具帝王之相和治国之才。于是,她多次在高宗面前夸赞赵伯琮,说:“普安(赵伯琮被封为普安郡王),其天日之表也,有君临天下的气度和才能。”在吴氏的极力推荐下,高宗终于下定决心,立赵伯琮为皇子,封建王,改名赵昚,并让赵璩出宫到绍兴居住。这一决定,为南宋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吴氏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高宗赵构厌倦了朝堂上的纷争和国家的动荡,决定禅位于赵昚,是为孝宗。孝宗即位后,对吴氏十分敬重,他亲自手写诏书,尊称吴氏为太上皇后,并让她迁居德寿宫,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此后,每月初一,孝宗朝拜太上皇赵构完毕后,便会入宫拜见太上皇后吴氏,礼仪如同在皇宫中一样,十分隆重。吴氏虽然已经不再是皇后,但她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时常给孝宗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孝宗对她的话也总是言听计从。

在孝宗在位期间,他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洗刷靖康之耻,于是积极筹备北伐。吴氏深知孝宗的志向和决心,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北伐的决策,但她在背后给予了孝宗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她告诉孝宗,要坚定信心,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只要君臣一心,就一定能够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在吴氏的支持下,孝宗更加坚定了北伐的信念,他任用了一批主战派将领,积极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虽然最终北伐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孝宗的这份志向和勇气,以及吴氏对他的支持,都被后人所铭记。

1187年(淳熙十四年),高宗赵构驾崩,留下遗诏要求改称吴太上皇后为吴太后。孝宗得知高宗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他为了守孝,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进荤食,身体也日渐消瘦。吴太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多次劝说孝宗要保重身体,不要因为过度悲伤而伤了自己的身体。但孝宗对高宗的感情深厚,一时难以释怀。后来,有一位吴夫人担心孝宗的身体,私自命令御厨将鸡汤偷偷放在孝宗的饭食里。孝宗知道后,勃然大怒,认为吴夫人违反了自己守孝的规定,定要将她斩首。吴太后念及吴夫人也是担心孝宗的身体,并无恶意,便极力劝阻孝宗,最终保住了吴夫人的性命。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吴太后的仁慈和善良,以及她对孝宗的关爱。

孝宗守孝期满后,由于对朝政感到疲惫和无奈,他也决定效仿高宗,禅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光宗。光宗即位后,尊吴太后为寿圣皇太后。光宗性格懦弱,而且患有精神疾病,时常神志不清,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在这种情况下,吴太后不得不再次挺身而出,参与到朝政的管理中来。她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智慧,稳定了朝堂的局势,避免了南宋朝廷陷入混乱。

1194年(绍熙五年),孝宗驾崩,光宗因为疾病未愈,无法主持孝宗的丧礼。这一下,朝堂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乱,大臣们纷纷请求吴太皇太后垂帘主丧事。吴太皇太后起初并不愿意,她觉得这样做不符合祖制,但看到局势如此危急,为了稳定人心,她最终还是同意了。她在孝宗的梓宫前垂帘,代行祭尊礼,并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随后,她又册封嘉王夫人韩氏为皇后,在完成这一系列重要的事情后,她马上撤帘归政,将朝政大权交还给了宁宗。

吴太后的这一系列举动,不仅稳定了南宋朝廷的局势,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也为宁宗的登基铺平了道路。她的果敢和决断,赢得了大臣们的一致称赞和敬佩,大家都对这位历经四朝的太皇太后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在宁宗即位后,吴太后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她时常告诫宁宗要以天下苍生为念,要任用贤能之士,治理好国家。她还关注着朝廷中的党争,当她得知中书舍人汪义端将赵汝愚视作李林甫,想全部驱逐他的党羽时,她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会破坏朝廷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在她的干预下,这场党争才没有进一步扩大,南宋朝廷也暂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1197年(庆元三年),吴太后已经83岁高龄,她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尽管宁宗下诏向天地、宗庙、社稷祈祷她康复,并大赦天下,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的生命。这一年的十月,吴太后在慈福宫病逝,结束了她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