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41章 钦圣宪肃向皇后:力拒章惇扶幼主,心怀社稷挽狂沙

第41章 钦圣宪肃向皇后:力拒章惇扶幼主,心怀社稷挽狂沙(2 / 2)

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太后挺身而出。她深知高太后对朝廷的贡献,也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机。于是,她审时度势,在宋哲宗面前高度评价高太后的功绩。她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宋哲宗详细讲述了高太后在宋神宗去世后,如何稳定朝局,如何扶持他登上皇位的种种事迹。她的言辞恳切,态度坚定,让宋哲宗深受触动。

最终,宋哲宗被向太后说服,他当面烧毁了诬告高太后的奏章,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向太后的这一举措,不仅保住了高太后的名誉,也稳定了朝局,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灾难。她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朝廷大臣和百姓的赞誉。人们都称赞她是一位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太后。

1100年,宋哲宗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继位之事成了头等大事。这一次,朝廷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和斗争之中。宰相章惇强势主张“兄终弟及”,他想要拥立宋哲宗的同胞弟简王赵似为君。章惇之所以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私心的。他在朝廷中位高权重,想要继续掌控朝政。如果简王赵似即位,他就可以继续操纵朝政,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向太后却看破了章惇的阴谋,她坚决予以抵制。向太后深知章惇的为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如果让他拥立的人即位,朝廷将会陷入更加黑暗的统治之中。章惇不甘心失败,又提出让申王赵佖即位。他还故意说申王赵佖“眼有毛病,不宜为君”,试图以此来扰乱众人的视线。但向太后再次拒绝了他的提议。

向太后经过深思熟虑,果断决定拥立端王赵佶继位。她之所以选择赵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从政治上考虑,当时章惇已经位高权重,一人独尊。如果再选用章惇看中的人即位,他的势力将会更加庞大,朝廷将完全被他掌控。而老百姓对章惇恨之入骨,当时民间流传着很多讥讽他的民谣,如“大惇(章惇)小惇(安惇),殃及子孙”“二蔡(蔡京、蔡卞)一惇,必定沙门”。这些民谣充分反映了章惇及新党集团对旧党残酷打压的真实情况。向太后从“宣仁之诬”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她非常明白章惇等人的凶残性以及两党之争的危害性,因此必须防范悲剧再度上演。

其次,向太后担心出现外戚干政、危及朝纲的事情发生。如果听从章惇的意见“兄终弟及”,那么朱太后(宋哲宗的生母)将会两度涉朝,后宫势力将会坐大,这对朝廷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最后,赵佶自幼聪明,仁慈孝顺,具有艺术天赋。向太后认为他有能力治理好国家,也相信他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然而,向太后的提议遭到了章惇的极力反对。章惇直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他的话并非毫无道理,赵佶确实性格较为活泼,喜欢艺术,与传统的帝王形象有所不同。但向太后却强调:“先帝有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过人,应该入继大统。”她的态度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动摇。最终,在知枢密院事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等大臣的支持下,赵佶成功即位,是为宋徽宗。

宋徽宗登基称帝后,对向太后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一即位,便主动与大臣们商量奏请向太后垂帘听政。他命中使宣辅臣面谕,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并在翰林学士蔡京炮制的“遗制”中补充了这一条。向太后一开始并不愿意涉政,她深知垂帘听政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当时的政局十分复杂,宋徽宗刚刚即位,能不能坐稳江山还很难说。在这种情况下,她只好勉强答应,并表示只是临时辅佐,待局势稳定后尽快还政。

垂帘听政期间,向太后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重新起用了一批遭到新党排斥的旧党人物,如韩忠彦、李清臣、黄履等。这些人得到提升,并重返朝廷。其中,韩忠彦与章惇并列为相。向太后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偏袒某一方,而是希望通过平衡新旧两党的势力,来稳定朝局。她采纳了“广仁恩、开言路、去疑似、借用兵”的建议,大力主张“轻徭役、止战争、倡节俭、爱百姓”。在她的努力下,朝廷的政治气氛得到了改善,社会也逐渐稳定下来。这段时期,被时人称为“小元佑”,意思是说就像元佑年间(宋哲宗初期,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政治较为清明)一样,政治比较稳定,百姓生活也相对安宁。

向太后非常重视人才,她在垂帘听政期间,首先下诏赦免了哲宗朝仅存的两位旧党大佬——范纯仁、苏轼。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北宋名臣、政治家、宰相,人称“布衣宰相”。他一生讲究宽恕、忠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由于党争大起大落,甚至被举家流放,双目失明,但他始终对事不对人,上忠朝廷、下系百姓。他虽然强烈反对新党变法,但又不全盘否定,即便晚年被流放,依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向太后垂帘听政当月,就遣使劳问范纯仁于水州,期望这位肱骨之臣能老骥伏枥,再度出山。

苏轼,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治水名人,曾任礼部尚书。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1066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及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都因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后来,苏轼因写诗讽刺“变法派”和宋神宗,被押回京师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受审,这就是着名的“乌台诗案”。后遇皇帝大赦,苏轼一度被重用,但又遭到章惇打压,再度被贬,而且在65岁时竟被流放到海南儋州。直到向太后垂帘听政,他才被赦免北归。可惜的是,风烛残年的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向太后珍惜人才,除了范纯仁、苏轼之外,还有撰写《河渠》《律历》等志书的李清臣以及大诗人曾肇等,都得到了她的重用。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安然去世,享年56岁。她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她从一个名门闺秀,成为皇后、太后,在北宋朝廷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虽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称帝,但她的智慧、品德和影响力,却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男性帝王。

向太后去世后,宋徽宗追念不已。他数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这是非常之殊荣。向太后以她的公正无私、深明大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宋徽宗和朝廷上下的敬重。她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宋史·列传第二后妃下》中对她评价颇高:“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河内人,故宰相敏中曾孙也。治平三年,归于颍邸,封安国夫人。神宗即位,立为向皇后。帝不豫,后赞宣仁后定建储之议。哲宗立,尊为皇太后……帝仓卒晏驾,独决策迎端王。章惇异议,不能沮。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帝泣拜,移时乃听。凡绍圣、元符以还,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

参考《宋史》